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期   作者:汤残云
[导读] 新课改方案背景下,教师要采取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取得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汤残云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摘要】新课改方案背景下,教师要采取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取得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052-01

        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前导与定向功能,是教学目标的具体预演。一堂课的教学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否。随着江苏采用新教材以及新高考录取方案的出台,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根据学情基础、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一、摸底真实学情  搭建认知平台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比较忽视学生的起点行为,这种教学行为存在着盲目性,不能在新授课中为学生搭建适合的认知平台。而学生的起点行为,就是学生在进行新的学习时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基础以及对认识水平、态度等等。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的学情调查,汇总了解学生真正学情,然后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创设情境就能为学生搭建新的学习平台,并引导学生在新的认知平台上有所提高。为此,教师不能完全凭着教学参考和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设计,而应该在备课时应该考虑以下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程度怎样?(2)哪些历史知识学生基本能够自学,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或重点讲述?(3)如何针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差异在教学搭建不同的认知平台,把因材施教贯穿教学始终。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择取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内容
        以往的历史教学过多地追求对史实的掌握,而现实性、时代性略显不足。而新教材本着“教育即生活”这一主旨,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更侧重于这一要求,教学内容在体现历史学科时顺性的同时时代性也得到了彰显。比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积极开展课堂教学之外的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教材内容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必须,应删减或从略哪些教学内容?哪些知识的材料不够充分需要补充?(2)根据教学目标,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可择取利用的课程资源?(3)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能开展哪些有针对性的学习实践活动?
        三、统筹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益
        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学情的实际而定。


教学中必须从学情出发并在注重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下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其一择优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管是突出重点,还是突破难点,其实都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选择恰当,可以化难为简,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中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思考:新航路开辟对人类历史的进程有重要影响。你认为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是思想震撼之路,还是殖民掠夺之路?针对这样一个问题,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会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新航路的影响也随之也加深。其二综合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具体实际不同,心智能力发展也有差异,所以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不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博采众长,加以综合运用。
        四、引导学生探究  转变学习方式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高考录取方案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过去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尤其是以记忆为主的历史学科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方案强调探究学习是针对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言的,旨在通过让学生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使他们能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理解。强调合作学习针对过去学习中缺乏合作而言的,在教育实践中应强调合作与独立并重,既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的技能技巧,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问题:一是这节课的内容是否有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二是如果要合作探究需要请学生作哪些课前的组织安排和材料准备?三是如何将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结合起来?四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处理合作中的矛盾分歧,整体提高学习能力。
        五、转变评价观念  更新评价方式
        新高考录取方案要求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师生转变评价观念,更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师生教学的评价中要贯彻的三条基本原则。其一发展性,教学评价要改变过去突出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在评价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多元化,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与学生学习活动有关的或者有影响的指导者、合作者或支持者与学习主体的之间的相互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家长的互动评价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既要关注学习活动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同需求,通过不同的标准来反映学生的发展成长。其三全面性,教学评价必须全面、全员和全程采集、利用与学生能力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全面地反映学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新的评价方式中既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高考录取方案下,教室需要在教学设计时目光更远些,视野更宽些,思考更深些,把课堂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