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一境悠“自”读 读到深处“意”自远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期   作者:吴长沙
[导读] 本文分析目前开展自读课教学存在的现状问题,并针对现状实际情况,笔者结合《动物笑谈》一课具体实例,探究自读课如何让学生有效自主地读起来。并初步探究在自读课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有策略地开展自读课的学习。同时分析如何在自读课中有效地创设情境?而且自读课中的情境创设最终要水到渠成,一“境”到底。“底”就是自然读出自读文本背后的主题意义。

吴长沙   浙江省青田县第二中学  323900
【摘要】本文分析目前开展自读课教学存在的现状问题,并针对现状实际情况,笔者结合《动物笑谈》一课具体实例,探究自读课如何让学生有效自主地读起来。并初步探究在自读课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有策略地开展自读课的学习。同时分析如何在自读课中有效地创设情境?而且自读课中的情境创设最终要水到渠成,一“境”到底。“底”就是自然读出自读文本背后的主题意义。
【关键词】自读课 情景创设 主题意义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055-01

        新版教育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部编教材)在阅读部分采用“三位一体”单元结构体例,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让语文阅读面貌焕然一新,尤对自读课文,进行新的定位和诠释,“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阅读’,构成‘1+X’‘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中的自读课,显得尤为重要,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把教读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自主阅读中去,通过老师的引导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和期望。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自读课的教学作了以上的教学定位,紧扣“学生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但几多一线教师没有及时领会编者编写自读课的意图,致使脱离教材编者最初的宗旨。笔者听了相关老师自读课公开课后,发现各有千秋,但存在共性的不足:
        一、自读课“自”在何处  处于“自”惑难解时
        部分教师在自读课教学中,迷失了教学目标,找不到要领。自读课是在单元目标大框架下,运用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而开展的学习。很多老师在设计自读课文教学设计时,没有大局观念,游离整个单元之外,“另起炉灶”,失去自读课的目标任务。
        将自读课教学的课型与教读课混淆起来。教读课,老师教给学生方法;自读课,学生运用教读课所学到方法,解决实际阅读问题。当前大都老师往往难以取舍教材内容,按照教读模式开展自读课教学。如此这般,便失去自读课应有的功效。
        教师完全退出自读课堂,任由学生“自生自灭”。这样的现状,教师忽视自读课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应抓住自读课的路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凸显学生自读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自读课堂中要起到适时点拨的作用,启迪学生运用教读方法解决实际阅读问题。如此助力,方有自读课的始终。
        二、自寻方法过幽道 情境创设探路径
        自读课到底该如何教?如何凸显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如何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把教读课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实践探究——在自读课中创设情境,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接生活,连接教读方法,接通教读与自读之间的“桥梁”,通向情境的幽道,明析自读课的方向。将情境创设引入自读课,点燃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自读的“情境”支点,将会撬起整堂语文课。一“境”到底,贯穿课堂始终,入境、入心、入情、入理,入“径”得法,自读自如。
        三、情境有味独有“自” 自上心头“意”悠远
        我们在自读课中创设情境的目的不是为了噱头,也不是为了博人眼球,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把自读课有效地读起来。我们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对接生活,活用教读所学方法,灵活运用到自读课中,打通自读与生活情境的“关节”。在自读课的课堂中创设一个情境,集中一个任务,落实几个活动,有序合理地贯穿课堂始终。
        有了情境,有了任务驱动,学生在自读课上可以自主地“读”起来。那么读到何处止?才算完成自读课任务。一般来说,老师启迪学生由浅入深地读自读课文,最终的落脚点,是要读出文本的主题意义。由此,我们教研组成员在义乌江东中学开展自读课实践教学中,都创设教学情景,都对自读课最终的落脚点处理,都做了实践探究,皆从不同角度来解读文本意义。所以自读课中的情境创设最终要水到渠成,一“境”到底。“底”何在?“底”就是自然生发自读文本背后的主题意义。



        如李春霞老师在上郑振铎《猫》这课时,直奔课堂门扉:有位先生家里养过三只猫,有一只猫病死了,有一只猫被人捉走了,还有一只突然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继而巧妙创设如下情境:
        面对小猫的离奇死亡,现有一批爱猫人士成立了专案小组,调查小猫死亡之因,诚邀各位同学化身侦探,完成一份案件报告。
        且通过表格的形式,学生用默读以及圈点勾画的方法完成受害者信息;紧接着,侦探们进入了推断嫌疑人的任务当中,深入文本,寻找证据;在上一任务的基础上,大家确定了凶手并不是某一人,而是人性普遍的弱点,比如偏见、私心、主观臆断等等。李老师自然地引出“自此,我_______!”的句式,驱动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意义,提炼升华主旨。
        再如王敏老师上《动物笑谈》一课时,根据青田的侨乡特色,巧妙地创设自己为艾顿堡治安委员会会长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距离,并自然地带学生走进如下情境:
        告 示
        亲爱的各位居民:
        本镇最近有一疯子在街上流窜,不小心遇到请与他保持距离,切勿干预疯子,注意疯子的行为,携带宠物的人请保护好自己的宠物,否则后果自负。
        艾顿堡治安委员会
        11月10日
        一则告示引出一个“疯”人,王老师将默读和圈点勾画融入“疯”人的行为品析之中,在“疯”中读到“真”,于是为“疯”人发声,发现劳伦兹对动物的尊重和善待的真谛。
        劳伦兹先生疯狂的行为背后恰恰是一种最真诚、真心、真实的情感反映。王老师借重新书写及张贴告示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其中,把劳伦兹对尊重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行课堂反馈,最终让主题得以“落地生花”。
        而朱洪老师上蒲松龄的《狼》一课时,巧用校园通知,创设如下情境:
        通 知
        七年级将于12月1日举行“讲动物故事”比赛,要求如下:
        1.题材范围:以第五单元课文为蓝本,抽签决定。
        2.形式:自选。
        3.人员:自由组合。
        4.时间:3-5分钟。
        有了以上情境铺垫,朱老师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复述故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狼的形象。继而追问:作者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吗?适时引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稳婆和狼”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狼不同的形象,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动物本无善恶,他们的善恶都是因人而定”。如此对比,主题自然而发,深刻而有意义。
        情境有味独有“自”,“自”中有情,情中有“意”,“意”上心头,情境开花,花开深处意境悠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境”中自读,读深读浅自有“意”,水到渠成,生有自悟。
        综上所述,自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一“境”到底,几个关联活动为任务驱动,贯穿课堂始终。情境相遇自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对接生活,运用所学方法,巧妙有效解决自主阅读中的任务。继而,于情境中悟“情”,于自读文本中读“意”。“情”“意”碰撞,升华自读文本的主题意义。
参考文献
[1]夏纯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15):40-49.
[2]周建新.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 新课程(中), 2015(3):130-140.
[3]曾志小.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