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峰
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实验初中 226500
摘要:现代教育逐渐注重教学生活化,而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呈现出了鲜明的学科特征。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想要充分实现生活化,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活动等教学结构充分渗透生活要素,从而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学习数学知识,并能够从学习与生活中形成自我知识结构,以实现数学核素养发展,以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活化,首先要针对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特征与教学生活化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样化辅助教学手段,从而为课堂教学生活化提供基础支撑。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导入决定着教学效率,而实现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情况具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问题时,应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要素进行连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生活认知来思考与探究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理解数学知识原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由于生活阅历与认知能力的问题,多数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认知与感受,因此教师将教学与生活内容相接轨,便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具有一定的熟悉感,并结合教学情境、活动场景等,能够快速启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另一方面,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展开教学活动,既能够对接学生的认知习惯,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具有学习积极性,进而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基础保障。
比如在进行初中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教材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教师可先提出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属于三角形图形的物品例子,然后针对这些案例提出相关问题,如:“这些案例中的三角形大小与形状都有怎样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们展开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之后,学生能够发现,这些三角形案例中有多数三角形的大小虽然不相等,但三角形的形状却相同,这时教师便可提出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主题,从而展开“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问题设计生活化
以教学问题展开教学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手段,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不妨可将教学问题进行生活化,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联系,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能够用生活中的认知解决问题。如此,才能使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自然便能够在学习中快速启动思维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一方面,由于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能够与数学教学相连接的点数众多。因此,教师通过将生活化充分渗透入数学教学中,便能够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让数学问题中带上学生熟悉的生活气息,能够让学生快速融入学习氛围,并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这种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设计方法,更加适用于现代数学教学,因此值得我们去应用于推广。
比如在进行《轴对称》一课内容教学时,教师首先可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先让学生在教室中找出是轴对称图形的物品,这时学生便会发现他们手中的书本和使用的桌椅板凳等都是轴对称图形,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们找出这些物品就轴对称方面所共存的特征。在学生找到他们之间的共性是都拥有一条对称线时,教师再让学生使用现有的工具,比如白纸,来进行抽对称的折叠实验操作。即让学生对线面的数学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践教学生活化
所谓“实践出真知”,作为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组成部分,将数学实践教学进行生活化,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并在实践中能够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认知基础。但由于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因此教师在选择实践教学开展方式与内容时,应当让学生去收集实践教学素材,并在素材收集过程中能够对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与研究,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示出来,在引导学生们就他们自己找寻的素材进行探讨,并针对其数学原理展开实验,使学生从感官层面来更好的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能力,为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提供基础保障。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学生运用生活中的认知去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并且生活化数学教学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更加深刻。至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行生活化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志恒.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1):90-91.
[2]张静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