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元
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金沙中学 616550
摘要:文章主要是对课题进行观察以及思考,针对当前初中英语写作过程中的阅读和写作情况,找到出现问题的因素,并结合适当案例,从教学思想、文章理解以及问题设置等方面想出策略,旨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推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思维型;读写整合
思维品质是指人在思维方面的特点,主要是指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品质的类型是丰富多样的,阅读在初中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一定的作用。在阅读课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多个角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是一种语言输入的方式,写作是语言输出,在输入时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在分享的过程中锻炼批判性思维,在输出的环节锻炼创造性思维,语言和思维一起得到发展。
一、初中英语思维型读写整合课的教学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
思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知识的趣味性,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知识的魅力。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以及英语思维,从深层次探讨思维的定义、体系、功能以及思维能力,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
(二)提高对文章解读的能力
文章的解读主要是充分考量教学目标、选择课程中的英语知识以及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文章的解读可以从教师和文章、学生和文章以及编纂者和文章等方面着手,凸显出文章的精神内涵。教师要加强与文章与创作者的交流互动,凸显出文章中的重难点知识,从深层次对文章进行解读;从学生的学习感受着手,分析文章的重难点知识,推动学生顺利理解文章;从教材编纂者的角度着手,充分考量文章的育人作用以及课程意义。这样才能从全方位多角度组织阅读课程。
(三)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链
问题链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充分考量学生已经掌握的英语知识,针对学生在学习环节中产生的问题,将课本中的知识转变为问题链,这些问题应该都是围绕重难点知识、相当独立又存在某些联系的问题。问题链可以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让学生对文章产生透彻的见解,学生通过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将问题转换为信息,可以充分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思维型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在英语知识的讲授中,教师怎样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思维,组织合理的课程活动、将阅读和写作整合起来,用阅读带动写作,在写作中检测阅读的成果。
文章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为例,找到适合的思维型读写教学环节的过程及策略。
比如,在以往《What's the matter?》的文章讲授中,安排这样的环节:看图片与身体部位联系起来;听录音,让学生询问病情的表达方式;巩固在本节课程中学到的句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与文章有关的写作。教师这样安排教学环节,知识让学生对文章有关的知识进行解读,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对病情表达方式产生了透彻的见解,也没有让学生与课文进行深层次的联系,没有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课程教学环节也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格。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推动英语课程的变革: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场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知识进行交流,为以后的写作以及语言运用打好基础。
教师将文章中的知识转变为问题链,用问题链将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上的感知,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透彻的见解,加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联。
读写结合主要是借助写作的形式展现出来,文章中涉及的知识和思维都可以借助语言表述出来。教师为学生创设写作的情景,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运用在课程中学到的英语知识进行写作,从而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学习差异,在给学生安排写作目标时,提供关键词,这样可以减小学生写作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在写作中,学生可以将积累的知识充分运用出来,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
在学生写完文章后,教师可以选择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文章。学生在一起互相欣赏、指正、提高,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也能锻炼学生的批判性素养。
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文章进行修改,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这样可以循序渐进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结语: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没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写出的内容比较空洞以及语言单调层面,这些看起来是语言方面的问题,其实是思维方面的问题。思维型读写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运用课本,对课本进行开发,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型读写课程不仅可以用到文章解读中,还可以用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及时更新教学思想,制定思维型教学目标,从多个角度对文章进行研究,充分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提出有层次、多角度的问题组织阅读活动,从而在英语课程中不断开发学生的思维品格。
参考文献:
[1]屈孝兰.基于读写结合的初中英语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210.
[2]朱美玲.浅谈初中英语阅读和写作整合的有效性[J].现代交际,2018(24):15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