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城西小学 浙江海盐 314300
摘要: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对教材练习进行必要的补充、删除和加工,以高效、合理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材练习,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和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是一个值得广大数学教师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试图对小学数学练习的呈现方式作分析与归纳。
关键字:课堂练习 呈现方式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达到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和运用意思,同时感受数学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但是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然摆脱不了教材“至高无上”的权威性,课堂中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通过静态的教学素材直接呈现和传递给学生,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师生的双边活动吃力,课堂效率低下。
一、从教材已有练习的二次开发入手,呈现“递进”方式
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也有不完整的一面,有部分练习设计面向的层面不够广,层次也需要调整,练习的“量”相对的出现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练习设计时,吃透教材,把握住每一道习题的用意,用好每一道习题。既尊重教材,又不能生搬硬套,盲目使用,要择其优而用之,知其不足而补之,两者相结合,习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因此我们的习题安排要先易后难,由简到繁。例如学习了《克与千克》后,在巩固提高环节,我安排了下面的练习:
(一)小试牛刀
小试牛刀属于简单练习,是对知识的简单直接应用,适合全班的学生,只要他们用心去做,人人都可以顺利完成。
.png)
(二)大显身手
大显身手属于简单综合练习,比基础练习的综合性稍强一点,适合大多数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完成基础练习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选择少量达标练习做,而大多数学生除了完成基础练习外,力争完成全部达标练习。
(三)智力比拼
智力比拼属于综合练习,带有一定的挑战性,专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让他们在完成达标练习后进一步攻坚克难,不至于“吃不饱”。每张试卷上总有一两题难度明显比其他基础题要难得多,要想顺利完成这部分试题,得靠平时的日积月累。例如:“小东带了20元买了8千克的西瓜,找回4元。每千克西瓜多少钱?”
“小试牛刀”、“大显身手”、“智力比拼”三个练习关卡,不仅生动有趣,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练习过程;更深刻地体现了“基础—综合—拓展”能力发展过程,为学生的能力提高铺垫了基础。
二、从学生需要的针对性入手,呈现“自主”方式
(一)练习设计内容分层,学生自主选择
每一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都存在着原有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习习惯不同等不同层次的差异。在课堂练习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1. “套餐”型。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三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设计了三个套餐。
餐一: 13-8=( ),17-9=( ),15-8=( )
餐二: 12-5=12-2-3=7,17-8=17-( )-( )=( )
餐三: 12-8=2+( ),13-7=( )+4
学生可以选择餐一、餐二、餐三,或者三个都选择,这样的练习设计,让每个学生都有了选择的空间,在自己原本的知识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2.“多味”型。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具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和结果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如:在教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一个长方形足球场,长80米,宽40米,沿边线铺设了一圈跑道。如果让你在这条跑道上跑步锻炼,你想怎么跑?跑了多少米?”由于问题情景中的主角是学生袭击,又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学生兴趣浓厚,思维积极主动,解题策略丰富多彩。
A 跑一圈:(80+40)×2=240米
B 跑一短边:40米
C 跑一长边:80米
D 跑两圈:(80+40)×2×2=480米
……
像这样多味型的练习,能让你学生对所获得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到数学的生机与活力。
(二)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学生自主选择
1.通过对比性练习,学生透彻理解内涵
对比练习是在设计练习时,通过形式、内容、方法等对比,引导学生抓联系,辨差异,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深入反思,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解决问题时,碰到了这样两种题目:
① “有26个橘子,每8个运一次,至少几次运完?”
② “东东带了10元,买3元的面包,最多可以买几个?”
这两类型的题目,对比性非常强,第一题剩余的2个橘子还要运一次,所以要加1一共4次。而第二题中剩余的1元买不了3元的面包,不用加1,所以只能买3个。通过这样一组对比的练习,学生在有比较的基础上来理解变得更加方便。
2.通过操作性练习,提高把握外延能力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也是思维的起点。它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有趣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操作,从而使学生在操作中形成正确的心里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性练习,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摆一摆,让学生体会;
量一量,让学生感知;剪一剪,让学生理解;画一画,让学生思考。
三、从实际发展的生活入手,呈现“生活”方式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并总结出线段的另一个特征。
生1:桌子面上的四条边都是线段。
生2:扇叶上的那两条边也是线段。
生3:窗的边都是线段。
……
师:刚才同学们都已经找出了我们周围的线段,那请同学们说说:你们是根据什么条件找线段。
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因为每线段都是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
2.挖掘生活资源,促进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布置学生在班内进行调查活动,调查的内容学生可以自己定,调查完后要说出在调查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调查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调查班内同学喜欢喝的牛奶、喜欢吃的水果、喜欢喝的饮料、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喜欢看的课外书、喜欢的科目……等等。学生把自己在调查中发现问题的做了说明,并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在学生实际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思考,还使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及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了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师大出版社,2011,1:64~65
[2]杨国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探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6)
[3]杨国华.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8):33
姓名简介:周丽,1991年11月,女,汉族,籍贯浙江海盐,大学本科,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