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
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 214221
摘要:在微观时代,意识形态沟通和传播的新方式对高中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教育在“以美德育人”的概念下,高中教育要以微时代的环境为基础,道德教育要通过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实施。因此,本文从微时代高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从创新道德教育概念、改变道德教育模式、重视师生互动、优化道德教育资源的角度,本文提出了在微时代高中构建道德教育体系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微时代,高中德育;教育体系;实践方式
前言: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善了过去信息传播的方式,而且给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信息高度开放、资源高度共享的时代,德育实践也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目前各个高校也借助微博、微博、微社区和微媒体,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实践微观阵地,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氛围。
一、微时代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在学校的迅速普及给中学德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1、学校舆论的控制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微博的普及给中学舆情管理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学校舆情管理更加困难。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微博信息的发布者是大量隐藏在网络背后的个人,普通人很难识别自己的真实身份,增加了虚假信息和不负责任言论的概率。因为中学只是教育机构,没有额外的特权和强势地位,使得学校舆论的变化在现有条件下难以控制。因此,如何在中学德育中处理、控制和化解学生舆情,需要深入思考和规划。
2、高中德育网站封闭单一,不能适应微时代
媒体融合的趋势,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中学也在自己的网站上设立了思想道德版块。但目前中学德育网络的传播模式相对简单,多局限于单边的信息发布,大多存在板块少、内容枯燥、篇幅长、反响弱、信息价值低、更新速度慢、对社会问题敏感度低等缺陷,影响力有限,不能适应微时代的跨媒体融合趋势。
3.微观文化影响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道德教育要传播社会主流文化,弘扬社会主旋律,而“微时代”呈现给我们的“微文化”是各类学生的文化。随着微时代的崛起,各种文化开始流行,与主流文化争夺话语权。各种“微文化”借助网络汇聚成汹涌澎湃的潮流,干扰和制衡主流舆论导向,导致学生对德育的认知偏差,从而降低德育的有效性。
4、思想引导更加困难,德育面临新的任务。
由于微时代的兴起,为高中校园注入了新鲜而个性化的元素,也为新时期的德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新思路和途径。新环境要求对德育进行全方位的新探索。
二、微时代高中德育体系构建路径
(一)创新德育理念,诠释德育“微”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因此,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院校,有必要重视学生德育创新观念的教育。因此教师需要不仅要引导他们学习学科和业务,还要注重培养他们努力进取和充满活力的开拓创新精神。
比如,在微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德育课程的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散发自身的德育思维,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
因此,为了做好“微时代”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必须熟悉当今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从选题、理论资料、讨论内容等方面创新教育内容,以整合文字、图片、音像等优势,为中学生提供具有德育价值的话题和素材,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重塑德育模式,构建德育“微”体系
随着“微时代”的出现,各种信息技术的用户数量急剧扩大,间接削弱了传统道德教育从业者在信息传播和话语中的主导力。因此,在新时期,高中道德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积学校应该积极研究微博所代表的新媒体,因此需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创造和持续拓展主流文化的舆论领域,并充分发挥先进媒体技术的优势。这就要求道德教育具有更高的信息素养和网络技能,建立具有多种专业背景的网络道德教育团队,将手动教育转变为主动教育,积极设置微博,使这些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微博客空间成为有魅力的领导人和意见领袖。
(三)重视师生互动,夯实德育“微”动力
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各种信息平台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学习体系,和学生之间平等良好的互动,并及时找到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有效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四)优化德育资源,充实德育“微”生活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网站成为学生相互沟通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因此,高中的道德教育从业者应该运营微博的新地位,不断优化德育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机遇,以微网站为基础构建道德教育平台,为学生的微博用户生成微妙的积极指导,充实德育生活。此外,道德教育工作者还可以设置具有特性的微博客网站,建立符合中学生兴趣心理的德育主题活动,可以吸引和凝聚大量学生用户,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形成具有积极影响的微信息德育教育平台。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首先需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贴近和适应“微时代”中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文化消费习惯;第二,创新德育语言,德育工作者应学习和适应高中德育教育,捕捉这些话语中生动积极的内涵,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话语体系,与微信息语言平台上的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避免德育工作者给学生留下刻板的印象,使得学生可以在宽松自然的语境中营造校园主流舆论氛围,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增强高中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睿. 微时代高中德育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 林区教学, 2020, 000(006):12-14.
[2]付宗亮. "微德育"--"微时代"中学德育工作探索[J]. 俪人:教师, 2016, 000(015):119-120.
[3]蒋超. "微时代"下大学生德育实践微模式探究[J]. 经营管理者, 2015(15):397.
[4]谢亮超, 游远新, 游爱萍. 浅析"微时代"高中课堂德育渗透教学策略[J]. 教师, 2019, 000(010):5-6.
[5]陈豫岚. 微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研究与实践[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 001(018):108-109.
[6]乃仁前. "微时代"下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实践微模式探究[J]. 速读旬刊, 2016(3).
[7]吴金刚. "微时代"到来对中学德育的影响及对策[J]. 速读(下旬), 2017, 000(010):24.
[8]舒朝贵. "微时代"到来对中学德育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