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祖慧
星桥镇中心学校 重庆市 梁平区 405200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初中道德语与法治的教育价值主要取决于学生对于该课程的认可度。根据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中德育课堂中引入“微实践”,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进而将德育教育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此,本文主要对初中德育课堂引入“微实践”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德育课堂;微实践;核心素养
引言
初中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形成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能力,让学生今后获得更好的发展,并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初中教育阶段应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初中德育课堂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呢?长期以来,初中德育课堂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严重削弱了德育效果。只有改变这一现状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将“微实践”引入到初中德育课堂教学中,无疑是最为有效的途径。由此可见,加强对初中德育课堂引入“微实践”的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微实践”的概述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倡导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行走的课堂”成为了当代教育的一种新趋势。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受到条件及各种因素影响,令很多人望洋兴叹。而德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一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不能起到显著的成效。但如果缺乏实践的德育课堂,必然难以引发学生共鸣,德育教育效果同样不佳。基于这种情况,“微实践”运时而生,“微实践”是指利用身边现有的资源开展一些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多元化小型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满足德育实践教学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1】。“微实践”的核心在于“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实践活动的选题的切口应要小,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从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检验中选择,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知识源于生活,并将生活中的各种经历都当成德育实践。
二、初中德育课堂引入“微实践”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德育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该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健康生活、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国家意识等。在初中德育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的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适当的实践,才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并转变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初中德育课堂中引入“微实践”,则可以在课堂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具体之间,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有效拓展教学活动空间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而社会实践就是对该学科教学活动最好的延伸和深化。在初中德育课堂中引入“微实践”,可以有效拓展教学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就能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而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和政治觉悟的提升【2】。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亲身经历和积极探索,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初中德育课堂引入“微实践”的策略和方法
(一)微点评,培养学生正确三观
初中生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最佳途径无疑是关注时事新闻,并对其进行点评。因此,在初中德育课堂中,教师就可以将课前5分钟新闻播报作为常规课堂环节之一,并引导学生对新闻内容进行交流和点评。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新闻中获得有益的思考和启发,教师需要为学生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社会影响等进行介绍,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新闻事件中更加层次的东西进行思考,形成合理性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应将新闻播报分为一周新闻简讯和新闻点评两种形式,其中一周新闻简讯主要播报本周国内外的重大时政,而新闻点评则主要对近期焦点新闻做成一个简要的专题介绍,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评点,并提出合理疑问和观点【3】。通过这两种形式,可以提升学生看事情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对“美国疫情‘甩锅’”的新闻资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美国为什么会作出这种行为?我国应该如何应对等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这一事件进行点评,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
(二)微探案,培养学生法治精神
案例教学是德育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在对法律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深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精选案例,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热烈讨论。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并针对目前社会上热议的案件进行“演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网络资源搜集和筛选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素养。例如,在对正当防卫这一法律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用“赵宇见见义勇为案”,然后组织学生针对这起案件模拟开庭,分别让学生扮演检察官和被告律师的角色,教师则充当法官的角色,对学生发表的观点进行评判,让学生根据正当防卫的相关知识去判定这起案件中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在这一过程中即可以深化学生对正当防卫这一法律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微访谈,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访谈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谈话的形式来获取信息,其具有实施方便,获取信息快速的优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通常可以采取“微访谈”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由理性认识向感性认知转变,加深学生的理解度和接受度。例如,在对“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讨论时,让学生去认识几十年前的中国,感受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的变化,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家庭访谈的形式,与自己的父母长辈聊一聊他们小时候的生活和家族生活的变迁,让学生在了解自己家庭变化的同时,深刻的体会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日新月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明确自己所承担的时代责任。
(四)微服务,促进学生践行公民责任
社会服务是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德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微服务的形式来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到社会公共场所或福利机构参与义务劳动,尽所能及的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们,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实际上有些社会服务也不必刻意而为之,身边发生的很多事件都可以成为社会服务实践的内容【4】。比如,很多学生家长在接送孩子上下学时,并未养成在校门口规范停车的习惯,经常会造成学校路段拥堵。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志愿小队,并在放学时间向学生家长讲解停车规范,并协助交通协管员疏通车辆。通过这一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社会服务的价值。
(五)微调查,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社会调查是德育教学中重要环节,但是大型的社会调查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法满足日常教学需求。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或家庭进行一些微调查活动,这样既简单易行,同时也可以满足课堂教学需求。比如,教师就可以针对时下热议的“垃圾分类”问题,让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调查,让学生调查和统计学校内垃圾分类的情况,并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目前学生垃圾分类意识处于哪个层次。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将课本中所学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转为化实践行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德育课堂中引入“微实践”,不仅可以对教材进行延伸和拓展,同时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德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对“微实践”的重视和研究,并通过开展与学科教学紧密相关的微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广泛深度的参与到微实践活动中,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入融合,以此来将德育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樊巍.初中德育课堂引入“微实践”的策略和方法[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37(01):200-203.
[2]吴伟莲.关于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83.
[3]方晓维.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实践研究[J].汉字文化,2018(09):95-96.
[4]杜尚荣,吴忍.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7(18):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