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天林
成都市泡桐树中学 610091
摘要:身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需求,了解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走班制的教学模式下,面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不同班级的导师要更加重视与学困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困生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的困难,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建议,从而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案,进一步提升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效益。本文将从三个角度探讨素质教育背景下导师与学困生的沟通技巧。
关键词:素质教育;沟通;导师;学困生
走班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需要按照自己的兴趣、未来需求等因素去选择相应的班级上课,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而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导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直都是教学工作的难点,而要想顺利实现学困生的转化,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学习潜能发挥不出来原因等,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导师是走班制教学的重要保障,导师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交流沟通的职责,通过互动的方式了解班级里学生面临着的困难,从而因材施教,让沟通更加顺利。以下就是对此的一些具体看法。
一、多方观察学困生,奠定扎实的沟通基础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导师才能够找对沟通的方向,从而拉近导师与学困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导师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学困生,了解学困生的课上、课下生活,分析学困生在学习上面临着的困难,之后再进行交流互动,让学困生感受到导师的真诚,提高沟通的效率。导师首先要对学困生的学历进行分析,尽可能地了解学困生过去的成绩,把其中的关键信息记录下来,了解学困生的成绩是从何开始下降的。其次是要了解学困生除成绩外的一些信息,包含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与班上同学的交流情况等。
比如,在对班上学困生的学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在高二下学期开始突然下降的,该学生之前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中等的状态,但是到了高二下学期就开始突然下降,在对学生的各科成绩以及作业等进行了分析之后,我又和班上的其他同学以及该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交流,了解到该学生最近沉迷于某款卡牌游戏,在家里就经常不做作业,只玩游戏,但是由于学生以前的成绩就不突出,并且告诉家长玩游戏是为了缓解压力,因此家长也没有过多地约束学生,从而导致了高二下学期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的问题。在了解了该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我首先下载了这款游戏,了解这款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然后再与该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肯定游戏对缓解心情有帮助的前提下让学生了解到过度沉迷游戏的危害,帮助该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并且与学生约定好正常的玩游戏时间和时常,帮助学生逐步地摆脱对游戏的过度依赖。
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是与学困生进行沟通的基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导师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应当发挥出的作用,采取扎实、稳定的方式去多方的观察学困生,了解学困生遇到的问题,从而找好沟通的切入点。
二、重视对学困生的评价,树立学生自信心
教学评价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影响也是十分大的,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教师秉持着“严师出高徒”的观点,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采取更加严重的挫折教育的方式,通过严厉的批评去指出学生的错误,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越来越消极,最终出现恶性循环的情况。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导师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善于使用生成性的评价,鼓励学困生的进步,指出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困生可以树立起健康的学习自信心,勇敢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改善导师与学困生之间的沟通状态,并且使导师可以为学困生提出更多有关于学习方面的建议。
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导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进步和退步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去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对于学困生,导师要尽可能地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困生表达自己对于他们的美好期望,使学困生学会用健康向上的态度去思考自己的未来,树立起面对人生挫折的自信心。导师使用的教学评价不一样要是语言或者文字,有的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个点头,都可以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安慰,从而使学困生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另外,导师要积极对学困生的学习经历进行观察和总结,了解学困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直接对学困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困生感受到导师的用心,导师给出的评价也更容易被学困生所接受。
关爱与评价是互通的,只有让学困生感受到了导师的期许,才能够使学困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形成健康、健全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导师与学困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三、积极组织班级文化活动,鼓励学困生参与班级建设
大多数的学困生会由于学习成绩的原因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不自觉地与群体产生脱节,不乐于在班级里展示自我,进一步加剧了学困生的学习困难情况。因此,导师应当积极从班级建设的角度入手,解开学困生的心结,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展示自我,让学困生形成开放、乐观的群体态度,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导师与学困生的有效交流。导师要积极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文化活动,营造温馨活跃的团体氛围,并且鼓励学困生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共同进行团体建设,从而拉近学困生与班级之间的距离,降低因学习成绩给学困生带来的心理压力。
比如,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一次以“小品表演”为主题的班级表演活动,鼓励学生按照小组的方式去私下设计台本和进行表演练习,之后再课堂上展示出来。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我会积极地调动学困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结合不同学困生的性格和爱好,给他们分配合适的小组和具体的工作,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我,让学困生可以顺利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感受到团体的力量。这样,通过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让学困生可以放下心理上的束缚,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增强学困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导师与学困生的沟通也有很大的帮助。
学困生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导师要尊重每一个成员的独有性,尤其要了解学困生的问题,结合班级整理的需求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有效的班级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困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本文针对素质教育背景下导师与学困生的沟通技巧展开了一番叙述。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节点上,对自我的认识正在不断的完善,容易走向误区,而学困生由于学习上的困难则更容易产生错误的人生解释,从而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对此,导师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学困生进行交流,增进与学困生之间的友谊,引导学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以及班级建设中来,使学困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习观,从而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娟. 城市中学学困生的问题行为及矫正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韩笑. 中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