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初中生疏离感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9期   作者:史小莉
[导读] 疏离感是学校心理咨询、情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很容易遭遇疏离感

        史小莉
        句容市华阳中学 江苏省镇江市   212400
        摘要:疏离感是学校心理咨询、情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很容易遭遇疏离感,这是因为其心理发展水平处在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平衡。目前对中学生疏离感的研究虽已有一些,但缺乏对农村初中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疏离感
        一、问题提出
在农村,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有所欠缺,更有许多学生家长因生活所迫,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他们的孩子在人际、社会及环境上表现出更多的疏离,急需更多专业人员的关心和重视。
        二、疏离感概念与调查研究
我们认为青少年疏离感是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不能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能妥善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无法与其所属的团体(例学校、同伴、家庭等)建立有效的联结,从而产生与他人、社会及环境相疏远的消极情感。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对农村初中生的疏离感进行调查研究,选取江苏省句容市三所农村初中三个年级,共538名同学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进行作答,所有题项一次性完成,测试时间约为30分钟,并当场回收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21份,有效率达96.8%。
 
  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体水平上,农村初中生疏离感不高,社会疏离感最高,环境疏离感次之,人际疏离感最低。
三、教育建议
        1、对学校的教育建议
我们可以多途径地对学生疏离感进行干预,一方面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或个别辅导去引导学生降低疏离感;另一方面学校对全部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相关培训,做到全员关注、全员参与,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2、对家庭的教育建议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学习相关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多陪伴孩子、关心孩子的内心成长、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往和沟通,这会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礼物。
        3、对农村初中生个人的教育建议
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说,应坦然面对青春期带来的一系列变化,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及学习压力,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感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后,希望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帮助高疏离感学生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调解人际关系、合理宣泄情绪、重塑亲子关系,从而有效促进农村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旭,张丽锦,左亮霞,等.农村初中生疏离感及与自尊、主观幸福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05):115-116.
【2】孔祥军,刘艺,赵启会,等.农村留守初中生疏离感与自我伤害的关系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4,000(002):124-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