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韦豪将 2.郭利群
2.1.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镇加辽小学 547004 2.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九小学
547000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亲子家庭教育转化为爷孙的家庭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给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已到刻不容缓,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组成合力,推动农村基础教育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存在问题 对策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许多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其儿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在此形势之下,出现了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不良现象,用祖辈对儿女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孙辈,已时过境迁。落后守旧的教育方式已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恶性循环,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们之间只通过短时的电话交谈,缺少有效沟通,母子之间的爱无法传递与表达,儿童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失衡,造成性格扭曲。表现在学习中出现自控力差,学习懒散而无上进心,心理稚嫩脆弱等不良习惯。
2.政府和社会重视力度不足,弱化留守儿童的管理
基层组织如教育局、妇联、乡村组织等在关注留守儿童极不到位。因为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政府对学校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匮乏和教育观念守旧,使儿童行为、思想、生活各方面的教育没有得到及时的科学指导和适当的约束、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3.祖辈文化素质低下,影响儿童文化学习效果
家庭形成祖孙结构形式,导致学生在家庭中“应受教育”几乎空白,这些学生的爷爷奶奶本来所受的教育有限,加上现有教材不断更新,知识点的不断变化,学习难度不断增大,爷爷奶奶对其孙子所学的知识也许根本无法理解,对于孙辈所提出的学习问题因知识的脱节而无法解答。
4.留守儿童监护环境出现代沟现象降低儿童监护效果
管理与教育层面上的空白。大多时间爷爷奶奶只扮演“厨子”和保姆的角色,只管留守儿童的“吃饱饭”、“穿衣暖”的问题。同时因为年龄和生活环境不同,祖孙心理情感的差异,出现了多种代沟现象,孙子往往可以随时脱离爷爷奶奶的管束,甚至成为“脱缰野马”。
5.社会多元化的诱惑削减儿童的学习兴趣
物质生活的提高,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导致学生无法抵触“诱惑”。随着社会各种娱乐方式的增多、农村集镇出现网吧、游戏厅,为此祖辈已力不从心了,很难对孙辈的约束和管理。加上父母的爱怜、寄回的钱越来越多,口袋里的零用钱和网络世界的精彩促成了兴趣天平逐步倾向了后者,导致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和逃学现象。
6.儿童过早失去“恋家”情绪、生活难于自理
国家为了集中教学资源,撤销了部分边远校点,集中资源创办乡镇中心校,边缘山村儿童不得不离开家庭而寄宿学校,步入独立生活圈,小小年纪就已经被剥夺其“恋家”情结,对在校的集体生活无法独立自理,学校又因迫于安全压力对其严加管理,让儿童造成了该年龄段的心理失衡,促使儿童过早产生“厌学”情绪。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对策的设想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是社会进行中伴随着农村劳动转移的衍生物,其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家庭为主线”为教育思路,多方形成合力推动该问题的解决。
(一)政府层面应加大对繁荣农村政策和财力的投入
1.当今社会、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国家应尽快推进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加强对农村的优惠政策,改善农村,繁荣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城带乡,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缩小城乡差别,借此缩小留守儿童的比例。
2.优化儿童成长环境。由于“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由此产生了“寄宿制”学校。但教学条件,寄宿条件仍相对落后,为了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平等享受教育资源,政府应加强财政上的投入,改善留守儿童的校内学习环境和增添一些必要的教学资源。
3.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政府应挖掘与开发本地资源,开展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建厂招工,创造农民工就近就业的条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二)学校层面延伸教育服务多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1.学校提倡爱的教育,让班主任,科任教师走近留守儿童,想尽一切办法走进他们内心深处。“亲其师,信其友”,在平等、信任、尊重的基础上,给学生是真心诚意,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帮助,让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和关爱的缺失进行补偿。
2.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召开留守儿童思想交流座谈会,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温暖,让留守儿童缺失的情感得到补偿,其次强化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注重引导,经常给予鼓励,努力给留守学生营造家庭的温馨的氛围,把他们对父母的思念渐渐淡化,形成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品性。
3.完善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模式。寄宿制学校应该秉承着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师扮演既当老师,又当爸妈的角色,在生活上悉心照顾,在学习上积极辅导,在安全上强化管理,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并引导学生融入集体生活,学会自立自强,扫除其所有恋家情结,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集体带来的温暖和快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见师如见母一样亲切感。
4.教师要以教学为主要阵地,并以培养课外学习小组为补。首先课堂上重教学效率,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把要传授的知识讲明讲透。尽量挤出时间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查,并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其次是组织课外学习小组(以住处临近的同学为宜),发扬互帮互助精神,完成课外功课,让爷爷奶奶不能解答疑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填补家庭辅导的空白。最后老师要注意督促检查,查漏补缺,并树立小组榜样,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小组课外学习发挥长效作用。
5.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觉抵制网吧游戏的诱惑。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习的兴趣大于游戏的兴趣的情况下,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由游戏转向学习。因此教师应首先在课堂上下硬功夫,传授知识时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传授的方式不能只注重形式。依据学生的听课情绪灵活多变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切莫将课变成枯燥无味的“念经课”;其次从纠正思想认识入手,组织学生讨论关于网络游戏问题,分析网络游戏的性质,让学生明确痴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的影响。能做到自觉抵制网络游戏的诱惑。
三、重视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
1.常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孔子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因此监护人要注重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榜样,注重塑造一个良好的和谐家庭教育氛围,使孩子能在良好的氛围里得到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物质生活条件的供求与后代教育“两手抓”。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亲子关系淡化,缺乏情感沟通。有的父母为了给孩子弥补这方面的欠缺,把关爱和情感的交流依托在物质层面上的满足,造成了一些留守儿童养成奢侈浪费的不良好习惯。“须知溺爱享乐酿苦果,勤俭补素造贤才”,因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注意物质生活供求与品质教育两手抓,绝不能顾此失彼。
3.监护人双方,如果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多为儿女的前程着想,让孩子父母一方尽可能地留在孩子的身边,照顾孩子与家中老人。有舍必有得,当你看到孩子天天开心愉快,学习有所长进,你就得到丰满的补偿,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活动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教于幼正大光明、检于心忧勤惕厉”。因为“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故而对培养后一代健康的成长,需要全社会合成一股力,才能推动着农村的基础教育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