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叶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沣西中学 712000
国家实施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对公民进行法治教育。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法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法治精神从小在青少年脑海中扎根,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但是在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远远比不上语、数、英等主课,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大力气去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安排的教学时间每周只有2个课时,课程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有时学校有其他的活动安排,可能还会耽误掉正常的教学时间。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使用的是部编人教版教材,任课老师们普遍反映此教材的内容庞杂,涉及知识点既多又难,老师的教学不好操作,学生学习起来也有很多困难。综合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老师肩负的责任大、时间紧、任务重。
鉴于以上情况和原因,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必须要组织和指导学生每节课进行课前自主预习。为了保证和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促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我们需要编写课前自主预习的学案来指导学生学习。
下面,就如何编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自主预习学案谈一谈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一、预习学案目标要简明扼要,注重阶段性的目标。
预习目标是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统领。自主预习学案在编写中,目标的制定应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及教材教学内容,简明扼要地把目标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要求,用于指导自己的课前预习。在预习目标的制定中,在突出课本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加入阶段性的目标培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三年的培养,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很明确,即立足学科素养的培育,提高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初三的复习强化,应分阶段性地培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于这个目标的培养,我们应有一个规划,分阶段地分解到每一个学习时期,落实到每一节课的课前自主预习目标的制定中。
二、学案重、难点内容要突出,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预习时要突出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预习目标之后,在自主预习中,能很快地抓住重点内容进行预习,集中力量突破难点进行预习,为课堂教学的实施做好准备与铺垫。
教学重、难点在预习学案编写中,切记不能繁琐,要简明易懂。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效预习,掌握教学重点内容和突破难点问题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三、预习基本知识点,设置问题要重在“引导”。
课本的基本知识点是教师教学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预习情况,会直接影响到老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在编写自主预习教案中,对于基本知识点的预习部分,我们通常都会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在问题的设置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上,教师要把自己放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设置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抓住学习的重点内容。设置问题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填空题,让学生填写关键词;可以是简答题,让学生答出要点;可以是简答与填空的组合,给出部分要点,空缺部分要点、或关键词让学生填写;可以是图示填空,让学生填写重要名词等。在问题的设置中,我们要通过多样化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能够真正动起脑来,达到引领学生阅读教材的目的,掌握基础知识,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四、注重能力素养的培养,训练题型的设置应贴近中考题型。
近年来,中考试题选材十分广泛,基本上以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为载体,考查学生是否能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做出正确价值选择,全面提升学科素养。同时也考查学生在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时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仅仅学习了三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初中学生来讲,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想让学生达到这个标准和要求,我们需要从现在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将这个标准和要求细化,落实和体现在编写自主预习学案中。通过自主预习学案,渗透在每节课的课前预习中。
在编写自主预习学案中关于预设训练题型方面,通常设置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来供学生预习。无论是选择题的编写,还是非选择题的编写,训练题型都要贴近中考题型。题型中要有一般题型和重难题型,材料选取注重国家时政热点、新闻、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情境等,材料呈现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式、表格式、漫画式、对话式、图示式等,设问的角度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习题的来源可以在教辅资料中选题,也可以对教材素材改编,还可以将教材知识点与时政要闻结合起来自主编题。在典型习题的编写中,应该紧扣教学内容,把握好难度,围绕重难点,设置的题目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既要体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还要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