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学习开展综合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以“景宁畲族乡土文化”调查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9期   作者:韩贤发
[导读] 浙江景宁具有相当独特、丰富的畲族文化资源,这为历史与社会学科综合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并可加以运用的载体。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视角,

        韩贤发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中学

        [摘要]浙江景宁具有相当独特、丰富的畲族文化资源,这为历史与社会学科综合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并可加以运用的载体。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视角,针对景宁畲族乡土文化进行了社会调查,从畲族历史发展、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等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获取资料并展开探究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调查成果,在此过程中形成一些实践收获及思考。
        [关键词]畲族乡土文化;项目设计;社会调查;收获;思考
        
        项目化学习(简称PBL)作为当前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非常热的话题,对于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来说已然成为重要方式之一。对于不同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学科应该有不同的运用方式。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其学科内容体系中有很多主题适合项目化学习,特别是综合探究类的主题或内容。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类活动主要是指以建构具有教育价值、创造价值、实践价值的项目化学习任务为主要形式,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以促进发展为取向,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顺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基于项目化学习开展综合探究活动,以调查畲族乡土文化为例,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基于项目化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1、开展综合探究活动符合历史与社会学科要求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中期就在其“创造教育”理论中指出:“给孩子以广阔的空间,充分而自由地活动,使他们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这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设计理念也是相符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开展综合实践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有效开展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能力。开展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结合教学实际,通过设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项目活动,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一个亮点。
        2、通过项目化学习可以充分落实综合探究活动
        项目化学习将传统的课堂学习转移到了真实的情境和体验之中,在设计和实施项目学习任务的时候,从一个真实的问题或一个真实的任务开始,让学生以兴趣驱动问题,以问题聚焦任务。在项目化学习中,引导学生在行动和思维、在身体和大脑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在真实世界和抽象思维之间不断地建立起相互的关联,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学习。而这些正是综合探究类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些要求,在项目设计中让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来开展活动,如此就引导了学生思维的打开和发展,这样就非常有利于综合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使探究活动更具价值和意义。
         二、基于项目化学习开展综合探究活动的教学实践
         1、畲族历史文化调查活动
        (1)调查要求
        要求每个成员提出一个需要综合探索才可解决的新颖问题,用自己的手段去规划、去探索、去记录、去总结。畲族历史探究小组成员去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嘉兴市图书馆等寻找资料,去网上参观畲族历史博物馆等。                
        (2)调查成果
        ①迁徙。畲族的迁徙路线是先从广东迁入福建,然后再迁往浙江,景宁县是畲族迁入浙江省最早的落脚地。                                  
        ②“畲”字的考究。汉字中“畬”(余田)为“垦熟的旱地”的意思,“畲”(人示田)以开荒辟地、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的意思取名。                                                                             
        ③畲族族称的确认。上世纪50年初,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派出畲民识别调查小组,分赴浙江省景宁县东弄村、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漳平县山羊隔村等畲村开展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8月11日,中共中央统战部认为畲民可以确认为是一个少数民族。1956年10月15日至20日,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民族事务处在杭州召开畲民代表座谈会,一致同意“畲族”为族称。  
         2、畲族历史文化探究活动
        (1)探究过程
        畲族历史文化探究小组成员在嘉兴市图书馆查阅了《漫谈畲家竹文化》、《浙江省景宁畲乡茶文化探索》、《畲族茶文化刍议》、《惠明茶》、《中国的酒》等书籍;在网络上参观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茶厂,惠明茶园,观看了茶道表演;参观了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泉酒厂,考察了竹筒山哈酒的生产工艺;在网络上浏览了浙江安吉县竹艺精品总汇网页,浏览了茶文化网站9个;网上查阅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工艺制作中心的畲族工艺品设计、制作流程;还查阅了畲族工艺品的销售情况等,信息量大增,探索欲大为增强。
        (2)探究成果:
        ①畲族竹文化
        ◆打篾球。用竹片为帕;以竹篾编球,以帕击球,谓之打篾球,实为创新运动项目。
        ◆火笼。畲族一种置火取暖的火炉,是畲族姑娘陪嫁品之一。
        ◆竹筒山哈酒。小组成员发现竹筒山哈酒仅有竹筒体、鼓筒体两种,造型单一,设计出陀螺状、葫芦状的酒瓶。
         ②畲族茶文化
         景宁最有名的茶叶是惠明茶。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惠明和尚在浙江景宁敕木山间种茶,茶因僧而得名,故称惠明茶。惠明茶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列为贡品;民国四年(1915年)雷成女炒制的惠明茶,肥壮卷曲,银毫显露,甘醇爽口,香郁持久,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
        ◆小组成员发现景宁旅游公司开发的旅游纪念品单一,无非是茶叶干而已。于是小组成建议旅游公司将茶叶在火笼中盆栽,并且浓缩精剪,制作成旅游纪念品,得到旅游公司老总的赞赏,并着手开发。
        ◆小组成员了解到惠明茶质量能与西湖龙井茶相媲美,但宣传力度不够,产品包装设计不够精美。于是开展了惠明茶包装设计比赛。
        ◆小组成员在网上观看了惠明茶道表演视频后,发现茶具单一,就设计了茶具。茶具一:截竹一段,留下关节为杯,截上关节为盖;茶具二:挖小竹脚茎端一段,留下关节,留脚竹(茎边须根部乳头),为点点斑纹,刻上畲家彩带。
         ③畲族服饰文化
        ◆风冠:又名头饰,绾发椎给,领竹为冠,裸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均为五色椒珠。成年妇女发型梳扮凤凰式,把头发梳单辫盘于后脑,打成发髻,发脚四周绕上黑色绉纹,头顶安放银箔色的竹筒,包以红布,银钗高桃,四串长的瓷珠与一串红黑上相间的瓷珠穿花绉纱上,插一支银簪,另系八串端结有银牌的瓷珠,垂于耳旁。这种常称为凤冠的头饰,畲族称“κε31”,汉族称“笄”。一般在结婚时始戴,日后凡节日或作客时戴。
        ◆彩带:通过探索,学生了解到畲族彩带是畲族流传悠久的传统手工艺织品,还是畲族青年男女定情信物。彩带有棉料、丝料。经线有多种颜色,纬线用白色,巧用中间的黑经线挑织图案和文字,花带通常有“蝴蝶花”、“水竹花”、“铜钱花”等。畲族传统彩带一成不变地保留了数千年前的原始的“意符文字”,成为一种“活”的畲族 “文物”。
        通过探索,学生总结出彩带上内容的规律,第一类假借汉字织纹:如“正”表示开始;“日”表示日间共作;“工”表示工整平顺;“巾”表示成匹,且这些汉字都是斜写的。第二类会意织纹:如“╳”表示光芒四射,喻日或光;“⊙”表示太阳旋转运行,喻为敬日。第三类,几何变形织纹,如◇、◇◇、◆、◆◆分等纹,释义与女(母)性有关。 
3、畲族旅游文化研学活动
        (1)研学过程
        本次调查活动得到了部分家长的大力支持,701班3位小组成员利用“五一”假日随家长来到景宁,观看了畲族“三月三” 民俗风情,双后岗畲族原汁原味的婚俗表演;参观了封金山寨,大均观音阁群、竹筏漂流,“云中大际”的雪花漈、千年柳衫王、时思古寺、等景点;走访了县旅游局;参与景宁旅游线路的设计。
        (2)研学成果
        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畲乡风情旅游,不仅使景宁畲族风情旅游业为当地的经济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2018年景宁旅游总收入为54.08亿,占全县经济总收入的63%。
         通过调查,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景宁旅游景点开发存在过于分散,民族特色不突出,缺乏畲族深厚历史底蕴等问题。学生通过媒体得知韩国申请了“端午节”作为韩国国家历史文化遗产时,从中得到启发,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要申请畲族文化为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对畲族文化中的“农耕文化”、“服饰文化”、“民歌文化”、“节日文化”、“婚俗文化”、“祭祖文化”等开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实践成果展示多样化
         在实践成果的展示中,鼓励学生主动创新,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在教师引导下,实践活动成果的形式多种多样。
        (1)畲族服装设计比赛
        服装设计能充分展现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笔者在学生中开展了畲族服装设计比赛,下面是学生的两幅设计作品。
        
        
        
        
        
        
         
        (2)畲族历史文化手抄报比赛
        走进畲乡,展示文化。本人在702班开展了畲族历史文化手抄报比赛,学生兴趣非常高。
        (3)畲族历史故事会
        畲族历史故事探究小组成员在嘉兴市图书馆阅读了《畲族民间故事选》、《景宁民间故事集成?畲族卷》、《畲族历史与文化》;在网络上浏览了11个民间工艺网站,2个民间文学网站,小组成员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学生搜集演讲的故事有:《三公主的传说》等反映图腾祖先的传说故事;《凤阳山》等地方传说故事;《苦益菜》等动植物传说故事;《五显神与香菇》、《惠明茶》等土特产传说故事;《打尺寸》《四月初八吃乌饭》等风俗传说故事;《蜈蚣报恩》等幻想故事;《老鼠太公》等动物故事;《书生与蘑菇精》等鬼狐精怪故事;《懒汉捉贼》等生活故事;《蓝姑子巧答乾隆皇帝》等机智人物的故事;《田螺与鲤鱼赛跑》等寓言故事;《酒鬼梦酒》等笑话;《赤郎》、《踏路牛》等风俗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充分展现了畲族人民的善良和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纵观本次综合探究活动,尽管孩子们的成果不是很全面和深入,但他们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最后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把教材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分析、综合等实践学习的方法。有学生在《畲族文化调查》活动之后的实践感悟中这样写道:“以前从来没有参加过类似实践活动,没有什么经验,难免有些慌乱。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有的被访对象不太合作,随便敷衍一下或者拒绝调查。但是我们坚持了下来。虽然调查下来很累,但我们感觉到很充实。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也锻炼了我们的心理承受和应变能力。”
         三、基于项目化学习开展综合探究活动的教学收获  
        1.有利于学科的拓展教学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综合实践探究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调动了初中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探究过程中,项目主题的设计立足乡土资源的挖掘,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实践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实践。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教材知识,他们还自主地到景宁畲族当去实地感受,到有关畲族乡土文化的网页上收集信息,查阅资料,拓宽了视野。他们为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目标,确定恰当的活动形式,选择合适的实践方法,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进度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学会了管理和指导自己的学习,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过去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实践。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激发了学生自主实践学习的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
        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摆脱了原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本人从过去的管理者、评判者、解惑者转化为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从过去的以教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导为主;从过去的教与授转变成了现在的顾问与合作者;从过去的依赖书本向现在的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研究性方面转变,拓宽了教学视野和空间,从“教书匠”向教育教学“研究型”教师过渡。
        3.有利于学生的品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通过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激发起学生对家乡、对社会、对国家的积极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升华。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畲族、爱家乡教育。这对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早日实现民族共同繁荣,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四、基于项目化学习开展综合探究活动的教学思考
        1、活动主题的选择
        活动主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主题选择上不宜过于社会化、成人化。适宜设计、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周期也不宜太长,否则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家长越俎代庖。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质疑,把课题向广度、深度拓展。
        2、学生心理的引导
        中学生尚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理性思维不成熟,主要依赖感性思维来完成任务,感兴趣的就一马当先,一碰到困难就犹豫后退。所以,在活动中个别小组表现出缺乏计划性,想到哪就做到哪;有的小组不会自我管理,最后就剩下负责组长单独在做。针对各种情况,教师要预见性地加强事前引导工作,如教给小组长怎样来管理、调控组员?教给小组如何来克服困难?教给小组如何“众人划桨开大船”?鼓励学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失败乃成功之母”,在磨炼中品尝成功,在挫折中锻炼才干。
        3、实践过程的关注
        关注过程,并不是仅仅追求活动形式的开放性,而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生成和经验重组,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感受和收获,即关注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价值。要努力让每个学生亲历活动主题实施的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认识、提升观念、发展能力,而不只图活动形式的热闹或只追求活动的最终结果。
         
         总之,畲族作为浙江省少数民族,其民间历史文化最具乡土气息,最能反映畲乡农村生活。巧用这一资源,有效开展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既可使课程资源开发得丰富多彩,使历史与社会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又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举而多得。
  参考文献:
[1]崔相录.活动教学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施联朱,雷文先.畲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3]杨莉娟.活动教学浅论.[J].课程与教学研究:2009.06(12):12-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