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梅
新疆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布尔津镇白湖路小学 836699
摘要:本文中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高效性注重从学生的角度着力,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升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分别从合作教学、生活教学以及翻转课堂三个角度进行探析,旨在真正打造属于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堂,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促进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不注重信息技术的授课,常常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积极性被严重消磨。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信息技术授课,并在此过程中,构建与学生认知相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享受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打造具有高效性的信息技术课堂。
一、运用合作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在现阶段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不齐,导致部分后进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积极性被严重削弱。针对这种状况,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法,让学生之间彼此帮助,相互协作,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提升,激发他们学习的能动性。
例如,在讲授“Word打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合作教学法,构建组建竞赛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在组外彼此竞争的过程中,在组内相互协作和帮助,激发他们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动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着力。第一点,划分小组。在小组划分的过程中,教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在小组中,设置小组长、副组长、学习员以及辅助员四项职务。第二点,创设规则。教师创设如下的规则:全班学生一块打字,教师会选择表现最为优秀代的小组每人一个漂亮的笔记本。本次比赛最为优秀是指平均打字数量最多的小组。第三点,展示成果。教师运用文字,对学生的比赛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小洛的打字速度较慢。但是在大家的帮助他,他积极地打字,为了集体荣誉,他在最后关头,全身心投入到打字的过程中,从而让整个小组获得最终的胜利。
二、使用生活教学法,提升学生知识运用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探究,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增强。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选择难易适度的内容,开展信息技术合作教学,让更多的学生融入,获得良好的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幻灯片制作”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拍摄生活中的美景,并运用幻灯片的方式展示,真正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提升他们知识运用能力。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创设问题。教师创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拍摄生活中的美景,并配以古诗。注意一定要让古诗与情境相互协调。第二点,巡场观察。教师时时关注学生的实践动态,并适时地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引导,真正让此部分学生更为科学地进行实践。第三点,展示成果。教师在此运用文字,对学生的一段描述进行简要介绍。小洛积极地举手说:“我看到学校小河边的柳树特别漂亮,因此,拍摄了几张河边的柳树。与此同时,我配上如下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千条万条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观察生活,并在此过程中,构建生活与幻灯片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提升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采用翻转课堂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力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内容的难易程度,开展翻转课堂式的教学,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搭建相应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相应的内容,并在课上予以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信息技术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构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查询计算机的构成。与此同时,教师运用现代通讯技术,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并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启发性的引导。在再次上课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小洛积极地举手说:“通过此部分内容的学习,我发现计算机一共有五部分构成。它们分别是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以及输出设备五部分构成。存储器由硬盘和内存组成。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打印机、绘图仪以及磁带等;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鼠标、键盘等。”教师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空间,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构建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信息技术的特点着力,并在此过程中,立足学生的学习现状,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开展此项课程的授课,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拼搏的快乐,让学生在小学时埋下喜爱信息技术的种子,促进他们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于芳民.小学信息技术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7)
[2]刘侃清.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建构[J].中国教师.2016(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