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客家文化传承的小学书法“四位一体”主题式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9期   作者:刘英明
[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当中展示其独特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而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从秦朝起源到近现代成熟发展起来的客家文化,

        刘英明
        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小学523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当中展示其独特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而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从秦朝起源到近现代成熟发展起来的客家文化,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富有本土特色的客家文化资源值得去开发和应用,我们尝试围绕“客家文化传承”主题开展小学书法特色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客家文化传承教学的背景与意义
        (一)时代背景
        首先,2017年教育部在官网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9年9月30日,广东省教育厅粤教体[2019]16号《广东省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推动地方文化、乡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校美育立足本省实际,突出岭南文化特点,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融入地方美育课程……等地方民间优质美育资源进校园、进课堂。”其次,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镇的文化建设品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结合本土客家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传承教育,体现我校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二)意义
        1. 有利于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2. 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在参与客家文化传承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促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教学实践
        (一)制定研究策略
        我们以“环境营造——课题引领——专家指导——教材开发——模式研究——案例研讨——社团探索——校本普及——展赛促学——宣传推广”为主脉形成研究策略,具体如下:1.以“调查挖掘——比较选题——行动实验——总结反思”为基本流程开展主题教学实践;2.以“赏析·评述——临摹·表现——创作·探索——应用·发展”为主线探索“四位一体”主题式教学模式;3.以“资源共享——交流完善——应用推广”为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
        (二)构建教学模式
以“书法教学”为途径,以“客家文化”为题材,以教学主题为主线,单元式地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赏析·评述——临摹·表现——创作·探索——应用·发展”四个领域的学习,从而构建基于客家文化传承的小学书法“四位一体”主题式创新教学模式。如图1。
(三)开发课程资源
1. 比较选题。通过“调查挖掘”和“比较选题”筛选出“客家历史、客家精神、客家名人、客家匾联、客家诗文”等五个主题内容。
        2. 教材编写。(1)编写思路。围绕五个主题编写了《翰墨客家书法练习指导》校本教材,学有所依。(2)书体选择。兼备实用性和艺术性。(3)形式表现。平面与立体相结合。(4)材料运用。除了传统的宣纸,木制品、塑料制品、陶泥……下面以“客家匾联”主题为例作说明,如图2。主页选取了客家名人张大千的墨迹。第一课是介绍客家匾联常识,让学生了解客家匾联在客家文化传承中的特殊意义。第二课是欣赏客家匾联上的书法,尝试书法临创;第三课是客家匾联作品欣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第四课是应用发展,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可持续发展。
        3. 课时安排。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在课时安排上每学期利用四节课时完成一个主题的学习。
        (四)试验教学内容
        书法社团进行课程资源的试验,检验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从“学”的角度出发,认真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资源。
        (五)深入案例研究
        1. 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是指由不同的教师围绕同一个主题同一章节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实践。例如,在“客家历史”主题的第二课“临摹?表现”,教师紧紧围绕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完成课例研讨,取长补短。
        2. 双师教学。将各个主题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学生通过微课和现场教师的指导学习,进行双师教学。一是保证教学质量;二是形成微课教学资源库,为完善微课资源提供参考;三是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微课了解客家文化。
        (六)创新展示形式
        在传统的作品展示基础上,从材料、展示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运用多种展示形式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5)活动专题展示。制作客家文化专题展板,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驻足之时即传承。
        四、成效与启示
(一)实践出成效
        1. 显性成效
(1)创新模式。构建了小学书法“四位一体”主题式教学模式。(2)创建特色。我校先后被授予了“广东省书法特色教学与创作实验基地”和“广东省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在省、市教研活动中作经验交流。
        2. 隐性成效
(1)弘扬文化。学生积极参与了客家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并引起社会关注和参与,实现了传承和发展。(2)启迪心智。客家先民勇于开拓的拼搏精神激励着学生奋发向上、不畏艰难、自强不息。
(二)探索得启示
        1. 选材力求精准。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做到针对性强。2. 巧妙融入德育教育,达到育人功能。3. 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找到有效途径进行传承教学。
        综上所述,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教育探索中,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和精髓,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客家文化”与“书法主题式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传承教育,通过本土文化传承,体现学科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增进学生爱国爱家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元亨.客家文化史(上下卷)〔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邱振中.愉快的书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