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9期   作者: 周田锋
[导读]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对学生的写作将会事半功倍,况且选入课文中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这对学生的写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周田锋
        安徽省亳州市第九初级中学 安徽省亳州市 236800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对学生的写作将会事半功倍,况且选入课文中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这对学生的写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安排作文教学,不仅对作文教学有很好地促进作用,也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提高,写作能力,学习课文,学会写作
        
        说起作文,让我想起有些学生说的顺口溜“老师一出题,学生挠头皮。光想写不出,只有干着急”。这说明时下有些学生觉得作文太难了,不知该怎样去写,有时写出来的文章也是东拼西凑,干巴巴的,毫无新意。我觉得如能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对学生的写作将会事半功倍,况且选入课文中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这对学生的写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结合在教学中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外貌描写
        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往往会有一个程式化,如:他有浓密的头发,黑黑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子,大大的耳朵等。这虽然是外貌描写,但是却没有刻画出这个人的特征,表现不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品质。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有这样一段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有对都德和左拉的两段外貌描写,“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左拉中等身材------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这时要让学生多读、熟读,体会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模仿这种写法对自己熟悉的人进行外貌描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看谁写得最传神。要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外貌描写的认识,积累外貌描写的词汇,为以后写好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经过不断地阅读、领悟、写作就会得心应手地描写生活中的行行色色色的人物外貌,而且能以形传神,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过渡
        在学生的作文中,有时会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内容写的较充实,但结构不清晰,不能很好的注意过渡和呼应。因此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让学生特别注意文中这样一段“我不知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引导学生注意这样一段“做了再说------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要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把前后两部分联系在一起的,是怎样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的,然后训练学生怎样用一段话把两件事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作文中叙述事件时,就可以巧妙地将两件事或几件事联系起来,使文章衔接紧密,结构完整。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学生的作文,多数只是叙述一件事,而不知道去描写景物,就好像饭菜里没有放作料一样,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这就要学生认识到“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景物描写能更好地体现主人公的心情,突出中心。我在教学《社戏》一课时,在夏夜前去赵庄看戏有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所散发出来的清香------但或者是渔火”。我引导学生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来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物的,从而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的清新优美,很好地烘托出“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有一段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景物描写“天气那么暖和------急忙向学校跑去”,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写景的,让学生体会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小弗郎士天真好玩的性格,突出他的意志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景物描写所起的重要作用:能更好地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情景交融,更好地抒发主人公的情感。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恰当地运用景物描写。
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写生活中的真事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很单调、很平淡,没有值得去写的,或者写了出来也怕别人看到后嘲笑自己,正如有些学生说的“家丑不可外扬”。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学生的写作就变得很难了。因此我在教学课文时就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写出生活中的真事,才有内容可写,才能生动感人。
        如我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讲到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一是添改讲义,二是纠正解剖图,三是关心解剖实习,四是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我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写出来的事件也不是多么伟大,只是一些在日本求学时的真实事件,写出同样让人感动。课后我就让学生仿照本文写一写自己最熟悉的老师,写出自己与老师交往中的一些真实事件。我对学生说,可能一些事件很小,你认为不值得写,或写出来后别人会笑话自己,其实只要这件事真实的发生了,你现在还记得,就值得你去写,写出才会与众不同,才会有自己的特色,才会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别人定会为你的真情所感动,自然就不会说什么了,这样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这样一说,学生在这次写作文时就不觉得难了,就有内容可写了,而且写得还相当好。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认识到,写作文时要说真话,要说实话,要叙真事,这样才有内容可写,而不要再去苦思冥想了。当然,叙真事也不能只是生活的“翻版”,在记“流水账”。作文源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在真实叙述的基础上可以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适当的融合,对情节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人物形象才会更鲜明,主题才会更突出,内容才会更感人。
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抒发真实的感情
        作文中适当的抒情,可以更好的体现出作者的情感,为文章增色不少。但有些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的情感往往是“虚情假意”,或“无病呻吟”,甚至从没有感情的流露。思维活跃的学生怎能没有真切的体验和感受呢?怎能觉得无情可言呢?学生真情缺少的背后,是其生活真情的空白。于是我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的。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但不知怎地……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的是他“为中国”,“为学术”的崇高品质,让作者最为感动,于是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就自然地表现出来了。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认识到作文时要选择最能打动自己心灵的内容来写,写出自己的深切感悟,别人读后才能为之感动。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去找一下在生活中让自己内心有所触动的事情,如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喜悦与苦恼;帮助家人做好一件事时,家人的表现和自己的感受;中秋节或除夕夜一家人吃团圆饭时的情景和感受,等等。我又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把它真实地叙述出来,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这次作文学生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了,不知该怎样去写了,并且学会了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材其实也是一种作文资源。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文中的内容作为写作范本,学生的写作就有文可仿,学习的时候也有个方向,并且可以学以致用。真实是作文的骨肉,真情是作文的灵魂,这就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地观察生活,细细品味生活,就会在生活中发现令自己感动的事,再对这些事进行一番梳理,使之顺畅,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安排作文教学,不仅对作文教学有很好地促进作用,也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卢秋妮.浅析如何利用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J]. 新课程(综合版), 2019(1).
        [2]李燕平.浅谈如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 考试周刊, 2019(57).
        [3]胡淑敏.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 甘肃教育, 2017(13):97-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