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太学学生的考试与出路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9期   作者:李小辉
[导读] 从汉武帝建立太学开始时就实行了考试制度。每年举行一次考试,称“岁试”。并且根据考试者成绩的高低授予不同的官职。“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

        李小辉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一中学 (河北 唐山)063000
        从汉武帝建立太学开始时就实行了考试制度。每年举行一次考试,称“岁试”。并且根据考试者成绩的高低授予不同的官职。“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 [1]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考试能通过一经的人就可以做文学掌故的官。最初对太学生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实行的是一种淘汰制。其考试方法为“设科射策”。“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 [2] “设科”就是设甲乙两科,以用来区分学生程度高低和授官职位的不同。“射策”,按《汉书·萧望之传》颜师古注曰:“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于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这种考试方法和今天的抽签考试差不多。这是汉代太学生在考试方法上的首创,也是在考试制度上的一大贡献。
        我们知道,太学最初建立的时候,学生员额较少,所以在考试形式上显得比较简单。西汉末,王莽取消了太学生人数的限制,使太学的规模得到空前的扩大,考试制度也逐渐趋于复杂化,由以前的甲、乙两科改为甲、乙、丙三科,并且规定了每科录取的人数。“平帝时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勿以为员,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3] 到东汉初年的时候,又恢复了甲乙二科。和帝时,采纳徐防的建议,不分甲乙科,而是“《五经》各取上第六人”。[4]到东汉顺帝阳嘉元年时,博士弟子的考课有所变化。据《后汉书·顺帝纪》载:“以太学新成,试明经下第者补弟子,增甲、乙科员各十人。”到桓帝时,对太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力度最大,他曾先后进行两次改革。第一次是在建和初年,取消了甲、乙两科,增加了录用的等第和补官的名额。据《文献通考·学校一》载:“建和初,诏诸学生言十六以上,比郡国明经试,次第上名,高第十五人,上第十六人为郎,中第十七人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为王家郎。”但是这种简单的增补名额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桓帝永寿二年,朝廷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将传统的一年一试改为两年一考,并且废止人数限制。而以通经多少作为授官的标准。据《文献通考·学校一》载:“永寿二年,诏复课试诸生,补郎、舍人。其后复制,学生满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其不能通二经者,须后试,复随辈试之,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其已为文学掌故者满二岁试,能通三经者擢其高第为太子舍人。其不得第者后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得为太子舍人,已为太子舍人,满二岁试,能通四经者,推其高第为郎中,其不得第者后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为郎中。满二岁试,能通五经者,推其高第补吏,随才而用。其不得第者后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得补吏。”据此可知,桓帝时,太学生满两年方可参加考试,通过两经的人,授予“文学掌故”。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不再让其退学,而是可以继续留在学校学习参加下次考试。对于那些已经通过考试取得官位的人,还可在做官两年后再参加下回考试以取得更高的官位。如此类推,直至通五经为止。由于桓、灵之际,太学生多达三万余人,再加上桓帝对太学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允许不及格的学生留校继续参加下一年的考试。于是在太学中,既有十二、三岁的少年太学生,也有屡试不中,年逾花甲的老人。太学生修业年限的不定,多以考试合格为标准。再加上考试严格,考试形式上出现了较为特殊的情况。

如灵帝熹平五年,“试太学生年六十以上百余人,除郎中、太子舍人至王家郎、郡国文学吏。” [5] 又如献帝初平四年又下诏说:“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 [6] 这两则事例均发生在东汉末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皇帝怜悯那些老年太学生,因此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分派了他们的官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东汉末年太学生除吏的艰难。
        汉代太学生除了通过考试为官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察举之路入仕为官的。或举孝廉,“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也。少为诸生,举孝廉,辟司徒杨震府。稍迁为南郡太守,转东海相,入拜侍中。” [7] 或举明经,“魏应字君伯,任城人也。少好学。建武初,诣博士受业,习《鲁诗》。闭门诵习,不交僚党,京师称之。后归为郡吏,举明经,除济阴王文学。” [8] 或举茂才,“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后到京师,受业太学。……举州茂才,四迁荆州刺史。” [9] 或为公府所辟,“张训字子俊,济阴定陶人也。少游太学,能诵《春秋左氏传》。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辟公府,举高第,拜议郎。” [10] 或诏选入仕,“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11]
        汉代太学生除了做官这一出路外,还有一部分则流向社会。有的回归乡里为师,收徒讲学。“程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人也。受业长安,习《严氏春秋》,积十与馀年,还家讲授。会稽顾奉等数百人常居门下。著书百馀篇。” [12] 有的成为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 “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箸《论衡》八十五篇,二十馀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24] ”还有的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常耽好《玄经》,……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25] 此外,还有东汉的范康、张训、郑玄等都曾受业太学而为诸生,但他们大都未从太学直接入仕,以后或因察举而拜官,或长期收徒讲学,或成为著名的经学大师。
         注释:
        [1]、[2]、[3]《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
[4]《后汉书》卷四十四《徐防传》
[5]《后汉书》卷八《灵帝纪》
[6]《后汉书》卷九《献帝纪》
[7]《后汉书》卷六十三《杜乔传》
[8]、[21]、[23]《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
[9]《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传》
[10]《汉书》卷六十四《终军传》
[11]《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传》
[12]《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传》
参考文献:
        [1]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87-199.
[2]陈蔚松.汉代太学考选制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第4期.
[3]晋文.汉代太学浅说[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第6期.
   [4]高慧斌.汉代太学管理体制管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