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规则教育能力5C模型的建构——基于B小学访谈原始资料的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9期   作者:熊英华
[导读] 景:借校办学、疫情期间、办学第一年、初创组织、教师梯队不匀、学生生源的差异性(湾区自贸区特色)、规则教育的环境不稳定(看老师看情况看心情)、校园教育生态断裂式矛盾冲突严重、边界僭越问题凸显。(珠海横琴新区B小学)

         熊英华
         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 524001                                                  
         研究背景:借校办学、疫情期间、办学第一年、初创组织、教师梯队不匀、学生生源的差异性(湾区自贸区特色)、规则教育的环境不稳定(看老师看情况看心情)、校园教育生态断裂式矛盾冲突严重、边界僭越问题凸显。(珠海横琴新区B小学)
        规则是自由的前提,有关系才有规则。学生都是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师规则教育能力的模型建构,笔者基于90多份调研资料和语音资料分析认为,教师规则教育的5C(circulate)模型分别为:感情(sense)、沟通(communicate)、正直(integrity)、适度适宜(rightness)、活动中的规则认识与习得(activity)。五项教师规则教育素养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
(1).“当教育者以“爱”的方式表达“真情”时,教育自然有了温度,孩子自然会感到美好,慢慢变得美好。”(《教育的情调》.李树英)。通过对学校教师对教学校小学生规则的访谈,可以感知到学校对规则教育有自己的想法并知道执行过程中的细节老师比较少,能贯彻执行并落实到监督评价的更少,大部分教师也处于混沌状态,看心情看情境看时间,什么时候有时间有必要执行的时候再执行别影响我正常下班比较重要,少数教师认为规则是德育处和班主任跟领导的事情,教师把自己的课教好就行了,听学校安排就好,由此可见教师的对规则教育的情感态度是很重要的因素。也有年轻老师疲于奔命没有时间静下来思考,如何把学生问题处理好,如何落实规则教育,每天琐事太多忙着顾不上规则教育,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老师有没有时间花在规则教育上是个大的问题。一个孩子的问题的处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得跟孩子较真,遇见事情不管下次再管还有没有用呢?学生在校的问题需要先处理好。年轻教师的时间价值观与奉献的价值观,自己的时间与孩子的事情之间价值的衡量,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冲突。所以说老师是一个良心活。学生的问题也是老师的问题。在各种冲突下就凸显了一个老师要重视规则教育必需要有感情,对学生有爱,“有爱才有教育”,如果你爱你的学生你就会认为他的问题重要,而不会衡量各种价值和顾及自己的其他的价值的选择。当孩子感受到你的情感,感受到被接纳理解,他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才愿意接受你所教的规则。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这种作用越明显,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信任的基础打牢了,一切的管教好说。学生都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因此在规则教育中教师的调动感情能力非常重要。
案例描述:
学生1:只要老师好好说,我什么都听他的;
学生2:老师只要微笑就好了,不要凶巴巴的;
学生3:老师告诉我可以怎么做,一个眼神我就知道了;
        (在学生们的心中老师是他们的全部,能量和知识的源泉,是内心种下的希望和光明种子。)
(2).“真正的沟通力是100%的责任沟通,不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理解,将“对牛弹琴”沟通责任彻底归于弹琴者。”(韦恩.教育行政管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教育的过程教孩子规矩是必不可免的。学校是个允许犯错的地方,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他们违反了规则其实他们是需要我们老师帮助的。那我们教师如何将校规班规隐性的规矩的教给学生呢,这个环节必不可少的就是沟通,教师的沟通能力也尤为重要,沟通必须及时真实有效才能发生作用。那我们的教师在沟通的时候应该注意水平沟涌的士要目的是为了协调工作、解决问题、与同事分享信息、化解冲突、共营和谐关系(Harris,1993).水平方向的信息流动影响着组织沟通的便利性、满意度与准确性。总之,沟通在学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键的问题不是管理者、教师、师生共同参与沟通,而是他们能否有效地沟通在学校里,人们必须交流行心事,要建构共享的意义,就要求个体和组织具有沟通能力。频繁的双向沟通也能提高沟通的准确性(Porter and Roberts,1976)北国自好的非正式网络有助丁官理有大付明总,位验正式的上准确性。不过,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案例中B学校老师粗暴的语言沟通、动作发展推搡、再犯的话让你爸爸来办公室找我、、、、、毫无沟通技巧,导致了事件的步步升级恶化,根本没法创设良好的沟通情境,所以相互间的影响可想而知不可能是好的。学生不可能在这种沟通中习得规则并遵守。如果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可以重视沟通技巧就不会导致事件恶化了,所谓沟通技巧,是指人利用文字、语言与肢体语言与等手段与他人进行交流使用的技巧,沟通技巧涉及许多方面,如简化运用语言、积极倾听、重视反馈、控制情绪等等。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达成行动或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即沟通的品质取决于对方的回应。良好的沟通是要说对方想听的,听对方想说的。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编码、解码与反馈。所以,真正的沟通力是100%的责任沟通,不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理解,将“对牛弹琴”沟通责任彻底归于弹琴者。例如B学校一年级L语文老师让学生组词,“他”字组词,学生组词“他妈”被老师骂并罚站到教室最后面。
案例描述:
老师:用“他”字组词;
学生:“他妈”;
其他同学“举报”:他说脏话;
老师:直接就判定该生说脏话,并给予罚站到教室最后面。
..........
   案例中学生很无辜老师处理粗暴且没有好好沟通,也有可能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也不清楚这个词为什么不能这么组,反正就是不能是组词“他妈”。“他”字组词,可以组词“他乡”“他们”等,组词之后是一个全新的单纯词,而不是一个合成词。如果组词之后还是有两个元素那就是两个意思而不是一个新词,例如刚刚这同学组“他妈”是“他的妈妈”的偏正短语,而不是一个新的单纯词。然后老师判定他说脏话并罚站教室最后面。继续上课,后续无跟进处理。孩子站在后面委屈的偷偷流了眼泪。
        所以沟通要弄清楚听者想听什么,通过认同、赞美、询问需求的方式实现,并以以对方感兴趣的方式表达,如幽默、热情、亲和、友善。同时,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中,依据需求、变化场所。倾听时,用对方乐意的方式倾听,积极探询说者想说什么,设身处地、不要打断并积极回应、鼓励表达;控制情绪适时回应与反馈,最后确认理解,听完后澄清异议。总之,沟通在学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键的问题不是管理者、教师、师生定时参与沟通,而是大家能否有效地沟通。在学校里,人们必须交流沟通,要建构共享的意义,就要求个体和组织具有沟通能力。高效沟通是每一名组织者必备的技能和素质,其沟通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到学习教学工作能否正常、有序地进行,高效高通是促进教师规则教育的必要能力。
        (3)“一个人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直的老师在教学生规则的时候,如果自身不正,处事不公,怎么能教学生规则呢。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的孩子正是处于模仿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学校的规则教育教师如果不能有正直的老师公平公正的对待,那学生如何真正习得规矩呢。学校的规则教育的案例并不罕见,很多学校都会出现大“boss”独裁居高临下不尊重学生的现象,可以看出学校的管理不仅仅需要出色的领导人,正确的决策,科学的管理模式,一批正直的教师也尤其重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我们阐述了正直是为师的重要的素养,更是教师规则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案例:
学生1:老师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学生2:按照老师说的来;
学生3:老师说什么我们都听老师的;
学生4:老师都是为我们好的,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
        案例中可想而知老师对孩子规则教育的作用有多大了,如果我们老师不能公平公正的处理学生问题,对待学生,再教他们规则的时候我们怎会有说服力呢。
(4)规则教育如何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又不会让孩子失去童年呢,这就必要的联系到适度原则,教师在“权力意志”膨胀下,借助于语言暴力,俨然成为教学世界的主宰者和“统帅”,学生也不得不被迫地接受、默认教师的“话语统治”,从而终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失语者,沦为权威话语的接受者和服从者,压制了学生的探索、质疑和批判精神,终失去了自主表达的能力和自由。学生表达自由被剥夺,带来的消极结果之一,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理智的成熟,而在心灵上产生一种退缩的习惯,在公开的场合下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个问题洛克早有洞见,“如果幼童的心灵受到过分的压制,使得他过于低声下气,他们的精神因过于严厉的管教而受到压抑和损坏,他们将失去活力和勤勉的斗志,甚至处于一种更为糟糕的境地。”(《规范与自由》.)教师可以通过规则教学知识的启蒙,而发现自己对规则教学的片面、错误理解,增强对规则教学的理性把握和科学认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有着正确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规则教学思想,彻底摆脱教学认识上的蒙昧和经验主义,从而增强自主性和主体性。所以教师用合适的规则适度的教育学生的能力尤为重要。
学生1:老师把我们一个个的拽出去,骂,让我们滚回去站好,站不好就再滚出去外面站着。
学生2:我最伤心的事情就是,别人打了我他跑了,我没打回去;老师刚好看见生气的我就批评我;我不伤心一点也不伤心,很快就忘了。
学生3:老师从来不表扬我,考了93分也不表扬,每天骂骂骂,再不听话就开除;我不想被开除,没书读了我就会变成垃圾人,我不想变垃圾人。
        (只有适合适度的规则教育才能更好的让孩子成长,匡扶成才。)
        (5)西蒙认为:“正如行动的任务贯穿于整个组织一样,决策的任务也贯穿于整个管理组织中,二者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一般的管理理论必须包括能够确保做出正确的组织原则,正如它必须确保能够做出正确决策的组织原则,正如它必须包括确保有效地行动的原则一样”(西蒙,1997)。规则教育也应该是在行动中践行,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检验规则的习得程度,因此做为一个老师,良好的规则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非常重要。规则不是靠说教的文本宣传的,需要在可视化可操作的可落实的可以评估的动态活动中方能更好的把规则教育给学生。因此老师在活动中的规则教育与落实能力非常重要。而这个环节又是前面四个环节的中心,是规则教育的落脚点。低年级的小学生生,他们规则获得的能力来自行为模仿获得比文本文字的的捕捉更加灵敏。显而易见,在教学活动中,一个优秀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展现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容易教育好规则。
案例学生描述:
学生1:老师能告诉我们怎么做,示范给我们看;
学生2:可以在我们小组活动的时候给我们讲清楚规则;
学生3:不同的情况下,老师对我们的要求规则是不一样的,如果老师能够暗示一下该用几号动作就好了。
..........




基于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审视B校学生行为管理的现状,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偏离主体、不良行为的应对与处理发生错位、榜样教育存在形式化等问题。教师可从理论视角进行探究,树立规则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探索不良行为的应对与领域相适应性,在规则教育中培养教师规则教育的五种能力:感情(sense)、沟通(communicate)、正直(integrity)、适度适宜(rightness)、活动中的规则认识与习得(activity)。五项教师规则教育素养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规则的产生必先有时代原因。进法制化、民主化过程中,规则是一种当历史发展到不同阶段后,自然而然形成。规则教育具有发展性,新时代构建教师规则教育新模型,以期增强学生规则教育的育人实效。显而易见,在教学活动中,一个优秀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展现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好的教育学生。正是因为德性的存在,教师才具有了道德意义上的自我完善,才有推进和提升教学、改造教学现实的品质和能力。(《规范与自由》山东师范大学.吉标)。在感情(sense)、沟通(communicate)、正直(integrity)、适度适宜(rightness)、活动中的规则认识与习得(activity)的五项教师规则教育素养的模型下,教师的规则教育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五项规则教育素养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规则的教育才能产生立德树人,更好的教育学生规则,实现学生的自由成长。
参考文献:
        [1](美)韦恩.K.霍斯,(美)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黄崴.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程凤春.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李晓魏.学校管理面面观.中国教师月刊第11月上半月刊.2013
[5]谭志军.一则案例引发的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思考.教师发展与管理.2014
   [6]吉标.《规范与自由》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