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性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9期   作者:尚爱萍
[导读] 从阅读所要达成的目标入手,采用逆向设计思维,采用不同的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来追求达到提高阅读有效性的目的。

        尚爱萍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第十中学(山东 济南)251400
        摘要:从阅读所要达成的目标入手,采用逆向设计思维,采用不同的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来追求达到提高阅读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有效,逆向思维,线索结构图
        阅读能力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是应具备的基本功。然而,面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多元化的冲击,纸质阅读开始处于劣势,甚至是被排斥的境地。学生的阅读需求正在下降,对阅读的兴趣也在不断降低。只有很少的学生喜欢阅读,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和语文素养不高等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反映最普遍和最集中的问题就是:读不懂,不能有效地提取文本的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不足。综上所述,学生阅读量不足,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方法不当,浅层次阅读等充斥着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
        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养成默读习惯,并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速度有明确的要求: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等。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阅读就尤为重要了。笔者从阅读所要达成的目标入手,采用逆向设计思维,采用不同的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来追求达到提高阅读有效性的目的,通过一年的摸索实践,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线索结构图法
        线索和结构图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草房子》中,主人公桑桑,贯穿于小说的每个章节之中,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与小说中的人物:秃鹤、杜小康、秦大奶奶、纸月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发生着不同的故事。同学们沿着桑桑这一条线索,熟知并记住了小说里面的重要情节。在读《三国演义》时,也可以采用线索结构法。刘备、诸葛亮和曹操是里面的关键人物,我们可以把这三个人物的行文线索结构图画出来。刘备从第一回中就出现了,把他的地点变化当作指示线,围绕这条指示线,标上关于他的事情、结识的人物和重要事件。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理出曹操的结构图,对于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要重点突出,这样,《三国演义》的前85回就明朗多了。


        
        刘备线索结构图
二、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大部头的名著,尤其是文言类的名著,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很难阅读下去。长期阅读这样生涩难懂的文章,会使孩子们失去对阅读的耐心和阅读的兴趣,慢慢地就会放弃阅读。针对这一现象和不同的阅读层次,课题组经过商议研讨,采用了不同的阅读策略;对于难懂的并且重要的章节,要求学生进行精读细读,教师讲读的方式;对于不重要和易于理解的章节采用自读和泛读相结合。例如,《三国演义》前几章节,文字生涩难懂,线索不太明朗,人物又很多,我们可以把这几个章节当作背景知识,进行讲解。而里面关于以少胜多的三次战役和三顾茅庐等情节,人物活动明显,叙事明朗,要求学生进行精读细读。
三、形式自由,书我所读
        在读之前,规定具体的章节和阅读目标,这个环节是在精读细读的基础上进行的。精读细读之后,学生可以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写作。以《三国演义》为例,可以写自己喜欢的小故事,人物小传,读书笔记,甚至是对某一个人物的一言一行进行赏析。《简爱》一书,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非常成功,可以要求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地方进行积累、赏析和模仿。
四、我讲你听,互利共赢
        学生在有目标的基础上进行阅读,阅读完之后,开始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讲述故事法。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也可以在整个教室里进行展示。要求学生进行具体地展示具体人物所涉及的具体事情,甚至要求学生能否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其他同学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故事的印象。也可以让学生展示喜欢的人物,说人物的感人事迹。
五、提纲挈领法
        在阅读时,明确任务,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去进行阅读。在概括故事情节和人物时,可以给学生明确格式,例如:“什么人因为什么干什么事,结果怎样”。例如《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要求学生进行情节梗概。
        通过以上方法,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下,学生们可以很快地找到适合自己阅读地方式方法。学生对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能自觉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去阅读,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敢于大胆地去表达。大部分同学能撰写人物小传,进行优美段落的赏析和讲述故事。通过持之以恒地阅读体验和积累,学生体会到了阅读所带来的愉快,阅读语文素养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目标出发,采用逆向思维的设计方式,因材施教找到适合学生阅读课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宋晓静.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