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晶亮
第二师华山中学 新疆 库尔勒市 841000
摘要:在传统初中地理课堂中,由于师道尊严观念的作祟,受陈旧教学方式影响,教师人文素养欠缺、考试方式死板教条、教学评价导向失衡,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于是学生们从内心觉得地理课越来越枯燥,地理知识越学越难,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激情。为了改变现状,笔者提出生活化教学,本论文主要是论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生活;初中生;地理;能力
引言
知识的运用最终要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检验,让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育就必须从“知识时代”慢慢过渡到“素养时代”,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要在内心深深地思考如何更好地教学,笔者将教学的落实点放在“生活化”上,希望可以构建生活化的地理学习课堂,引领学生们的更好发展。
一、构建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化课堂,即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我们的生活。在初中地理生活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当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结合主题去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引领他们主动参与课题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位置和范围》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去认识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归纳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生活与课堂的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链接教材,在新课导入环节从旅游风景切入,为学生们展示一系列的风景名胜、人文风情,如长城、泰国景观、蒙古人摔跤、日本富士山下的樱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等。请学生们去猜一猜图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儿?看谁知道得多。这些生活化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了亚洲的面积广大,看到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差异比较大、自然环境也有所差异。在这样真实、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生们从内心涌起对亚洲的学习兴趣,跟随教师的脚步走进了本课的学习之中。
二、合作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生活能力
当教师完成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引领学生快速引入课题学习之后,教师就应该基于能力培养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主动去设置探究问题,鼓励学生们去调动所学和生活经验,在思考和探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去获得地理学科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日本》时,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是“理解日本发达的经济”,为了帮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日本经济发展现状性,教师要摒弃以往直接告诉学生们答案的行为,而是通过设置合作探究问题,将学习内容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抛给学生,鼓励学生们自己去通过计算思考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展示教材之中的“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和“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图,让学生分析日本这一国家缺乏发工业原料和燃料,重要原料依靠进口的比重。为了增加学生们的理解,此时我们还可以以中国日本贸易来往为例,分析当地输出的货物从进口的货物、主要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比,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到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最终得到日本经济受世界经济影响大这一结论。在以上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仅强化了课堂所学,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探究意识以及学习能力。
三、引入生活案例,增强课堂实践性
地理学科知识的特点是理论性比较强,如何去理解抽象的概念呢?这就需要教师要多举一些例子,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去帮助学生们理解它们、接受它们。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筛选案例,在合适的时刻引入,不仅仅可以辅助学习理解,还能增强课堂的实践性,提升学生们的实践素养。
例如,教学《亚洲的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本课主要是借助地图进一步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类型及特征,让学生们理解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在讲述亚洲的地形和河流时,一方面我们可以展示亚洲的地形图,通过学生们的观察去发现亚洲的地势特点“中部高,四周低”。随后,可以立足本地的一条河流,请学生们分析其流向、源头等,结合亚洲的地形图,从而引导学生们去学生思考亚洲的河流流向有什么特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与本地河流相联系,从而让学生们从内心理解了河流流向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特发现了亚洲的河流大多由中部向四周流向周边的海洋的特点。可见,生活案例的引入丰富了学生们的认知,增强了地理课堂的实践性,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实践素养。
总之,提高构建生活化情景、开展合作探究教学以及引入生活案例,我们积极推动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落实,引领学生们在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上孩子学习知识、增强技能,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地理素养,为学生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颖.关于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6(06):39.
[2]刘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