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1月   作者:孙亚杰
[导读] 国际贸易实践课程是描述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国际经济贸易实践的核心,是旨在提高学生应用前景和操作能力的实用操作课程。

上海市松江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孙亚杰 201620

摘要:国际贸易实践课程是描述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国际经济贸易实践的核心,是旨在提高学生应用前景和操作能力的实用操作课程。由于国际贸易惯例课程的实践能力很高,教师必须在平时的讲座中与实践练习密切联系,工程师和工程师的培训模式正好符合国际贸易惯例课程的特点。
关键词:工学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以及我国自贸区建设进程的加速,中国与世界各国及地区的经贸合作越来越紧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贸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强,专业前沿度高,对学生的就业影响非常大。因此,在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工学结合模式概述
        所谓工学结合模式,就是将学习与工作进行有效结合,进而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在工作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可以说,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半工半读的形式。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具体的工作和学习时间进行分配。与传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相连,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也能够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工学结合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不同的工作单位,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也促使学生的身份进行转化,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进而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以专业特点为导向,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思路和能力
        一是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入手,唤醒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一方面,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如任务教学法、翻转课堂和案例授课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对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好处。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平台以及教学软件的使用,如学习通、智慧树和中国慕课等,上传课件以及实际外贸场景的相关知识,配合课堂相关问题的检测,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外贸环境和企业现状,提高其理论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思路。二是加大实践性配套案例的引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贸易实务”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即利用案例引入问题、分析问题、掌握问题,通过大量针对性强、实践性强的配套案例讲解,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消化理解。



        (二)、基于工学结合模式,明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目标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引入工学结合模式的最终目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把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企业进出口业务岗位对人才需求相结合。要充分认识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规则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客观要求。我国对外贸易正从数量型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技能化。为了向国际贸易领域输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目标上要十分明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把课堂教学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提倡把实践教学融入课程教学中,使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每一个课程教学模块都基于工作流程。
         (三)、创新课程考核模式
        课程考试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重要作用。因此,考试方法改革的重要性无关紧要。对国际贸易惯例课程的审查今天仍然比较传统,平均占议程项目的30%,加上迄今为止最后记录的70%。这种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了理论学习的有效性。但是,国际贸易实践侧重于实践课堂,在实践课堂中很难测试学生的手工实践能力和问题分析.为此,课程考试可考虑在“平均期末考试”(40%)和“期中考试”(30%)三节中确定学生的期末成绩。首先,考试分为课堂上的典型任务(20%)+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10%)+软件操作和练习(40%)+高等教育(10%)+课堂上的总体表现(10%);其次,中期审查是在实践模拟考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种考试中, ,专业能力竞赛(新闻出版+展览+合同制作+企业沟通)的参与者或教师进行POCIB+考试时进行评估;最后,期末考试也可以继续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其中以理论专业知识为中心,并根据学生的书面成绩进行评价。
        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科特征,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全面加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满足当前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任芳慧.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双主体,准员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7):31-32.
[2]耿海粟.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双元制”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4):163.
[3]陈仕榜.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知识经济,2018(12):153-1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