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整合教材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1月   作者:张淑霞
[导读]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的重要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地位。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南张中学   张淑霞

【摘要】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的重要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区域性因素,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对非课程标准内容,甚至教材外的其他内容进行选择,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扩展和补充,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系统,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程目标   教材整合   主题   教学效率
        现行的历史教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来编排的,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但很多历史知识是比较琐碎的,如果教师依据教材顺序将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地教给学生,或者学生依据教材顺序一成不变地去学,学生会觉得教师讲的知识在书本上就可以找到答案,不需要学习,导致不懂得如何整理、归纳知识,其所学知识也就无法形成一个体系。这样既限制了教师的创造力,又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区域性因素,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对非课程标准内容,甚至教材外的其他内容进行选择,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扩展和补充,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系统,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要确立每一堂课的灵魂,以一个主题一以贯之。
        怎样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知识更具有逻辑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依据课标,合理取舍
        《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编订和颁布的有关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历史教师备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调整的过程。因为历史课程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教科书中提供的文字、图片和图表及阅读材料以外的课程资源,以此补充课堂教学。这并不是意味着这些资源都要用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有与课堂教学有关的都要用上,不管有些材料是否有用,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有没有作用,一节课堂被满满的图片、阅读材料所堆砌,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学生学的不厌其烦。面对丰富的教学资源,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对这些资源是根据教学实际精选、巧用。
        如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教学中,有关于二战的资料之丰富多样,这就需要历史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适当取舍,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合理筛选。当讲授珍珠港事件时,想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可供选择的图片很多,但并不是拿过来就适用的。我们可以在选用的《二战中的亚洲太平洋战场》中标明珍珠港,并把《日本突袭珍珠港形势图》作为一张附图补充其上,舍弃《日军轰炸后的珍珠港》一图,这样做的效果是目的性强,简洁明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形成一定的时空概念,并加强了读图能力。
        二、重整资源,理清线索
        教师使用教材,并不仅仅是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而是要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将教学内容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分为六个板块。


板块下不再设立学习主题,而直接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每一条学习要点一般选择两三个具体的历史事实,称之为“点”,“点”与“点”之间按其时序排列,形成一定的联系。如果在教学中对这些历史事件中的内在联系缺乏分析或分析得不清楚,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需要教师重新整理组合教学资源,理清知识线索,以一条主线进行一个全局和整体的设计,并据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供相关的史事,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具有宏观的认识和把握。
        如在《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一单元中要求学生认识盛唐气象,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注意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有效的整合教材资源,以图片、文字材料、影音资料等不同的形式,展示唐朝时期国家统一、民族和睦以及对外开放,为经济繁荣、文学发展和社会风气开放提供了条件;唐朝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以唐诗为代表的文学创作成就斐然,诗人辈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显示出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等。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确立主题、有效整合
        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课堂教学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也就是所说的每节课的灵魂。教师要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内容,要能够走得进去,出得来。对于教材中的“相关史事”、“知识拓展”、“课后活动”充分整合,使之与教材正文内容有机融合,优化了设计理念和思路。体现全面分析、依托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最大化教材的价值。不能把依据教材和照本宣科混为一谈;不能盲目整合,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更不能抛开教材,补充过多不必要的课外材料,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以中国史第二册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为例。这一课有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雅克萨之战和清朝的疆域六个子目。这一课的头绪多,重难点不好把握,并且除正文外,教材还提供了大量丰富多样的素材与资料。针对如此丰富的教材内容,如果要在一节课里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这一课的处理,我首先明确本课教学的主题是“统一”,围绕这一主题,合理的整合教材资源,先讲清朝的疆域,再从四个方向(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分别讲述治理边疆的措施。对于这四个方向的教学也不是平均用力,而是重点讲解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其他简略,最主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凸显怎样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样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精心取舍,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使主题更突出,更好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空性和整体性,取得了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以看出,要做到科学、合理地整合教材,教师要在熟悉书本内容和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之上,将纵横的历史内容灵活、巧妙地联系起来,对教材上的一些内容进行选择性重组,并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增强说服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对每个部分进行有适当调整,使一堂课成为一个具有清晰脉络的整体。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使知识更具有逻辑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整合教材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在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更好的效果。
【相关文献】
1.李稚勇《历史教育学新论》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3.徐辉《课程改革论:比较与借鉴》
4.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