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中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冯加惠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1月   作者:冯加惠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教师讲解的知识。

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 冯加惠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教师讲解的知识。教师要以课堂导入环节的问题的设计为学生构建优秀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总体增强学习质量。因此,在小学科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要认识到导入环节精心构建的价值和意义,同步要分析课堂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以现状和问题的考量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平台,让学生的科学学习素养得到提升。基于此,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环节中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科学;导入环节;问题;对策;分析
        前言:小学科学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分析课堂导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保障教师使用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能够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有效指引。教师要认识到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同困惑,以与教学策略的合理更新,弥补学生在传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综合学习水平的增强。
        一、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科学课程的操作性和趣味性是比较强的,相比于其他学科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科学教学的开展中应该结合这一特点,善用良好的导入对课程的开展起到引领的作用,这对于教学的开展将产生非常大的作用。首先,良好的导入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人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程实践中,通过成功的导入可以迅速的抓住学生的专注力和兴趣点,使得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不断的增强,这样最终获取到的教育效果就会变得更加有效和自然。其次,良好的导入也能使得学生爱上科学,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价值等。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借助良好的导入可以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使得科学课程在呈现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更好的进行感受,使得学生爱上科学,对科学探究的魅力不断的加强体会和感受。
        二、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导入方式过于硬性化
         小学科学教师在完成课堂导入时的方式过于硬性化,硬性渗透不同知识内容,硬性开展不同活动,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较低.在课堂中参与学习,配合教师的意识较差,不利于教学成果和学习成果的显现。硬性化的模式阻碍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增强,不利于课堂导入价值的显现[1]。
        (二)课堂导入环节时间过长
        教师在实施课堂导入的时间耗费较多,但实际取得的导入成效较低,不利于课堂教学成果的提升。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呈现低效状态,课堂学习质量降低、学生的学习信心降低,均不利于小学科学课堂的高效教学,不利于教学成果的显现,使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也受到了影响[2]。
       (三)导入设置的引导性不强
        在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导入是起始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借助导入的设置可以对学生的兴趣起到激发的作用,使得学生兴趣盎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上看,部分教师在课程中设置的导入却很难展现引导性和悬念性,无法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起到带动的作用。这就使得导入在设置的过程中形同虚设,很难将导入的价值和意义展现出来,是教师在后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规避的。
        二、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环节有效策略分析
        (一)融合神奇魔术表演,优化课堂导入环节
         好奇心强、爱玩是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性格特点.小学科学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优化课堂导入环节,将魔术引进课堂.魔术中的神奇性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教师以魔术完成课堂导入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会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知识学习和互动,奠定学生的成长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表演魔术会“跳舞的小铁钉”,提升学生的参与欲望。在教师的表演结束以后,教师指引学生实际动手,让小铁钉跳舞.以课堂导入环节和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铁钉跳舞的奥秘,为教师的重点知识教学做好铺垫,会推动学生在课堂中的进步和发展,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设计观念冲突,优化课堂导入环节
        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过程中拥有一定的经验总结能力和知识收集能力。因此,对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又有一定的判断力。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经验和对不同事物的判断,以观念冲突为基础,优化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强化知识理解,能够推动学生总体学习素养的增强。
        例如:在下沉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将教学主题设置成问题向学生提问。在课堂导入环节中以问题吸引学生的思考,不同学生在课堂中会表达出不同的意见,在课堂内引发观念上的冲突。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中教师讲解相应的知识,学生会主动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知识探索,在不同的讨论互动和不同意见的抒发中,让学生了解本堂课的知识重点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推动学生在课堂中探索意识的形成,
        (三)设置教学悬念,优化课堂导入环节
        悬念的设置会让学生好奇教师在课堂内讲解的知识,也会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积极性。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以悬念为基础设置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感受学习的特点和魅力,通过教师的指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中获取进步[3]。
        例如:在米饭、碘酒、以及淀粉的变化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淀粉和碘酒相遇会变成蓝色的现象,设置课堂教学悬念,引发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探索。教师指引学生依据上述现象,完成知识的自主预习,随后在课堂内辅助教师的讲解,让课堂教学更具逻辑性和全面性,以循序渐进的指引方式让学生探索科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以此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现象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
        (四)实行电教导入,优化课堂导入环节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变得非常广泛,成为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对教学的开展起到促进的作用。所以,在导入环节设置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电教手段,使得导入在呈现的过程中更加生动和形象,在无形中使得学生的导入环节得到完善和优化。
        例如,在讲解“砖瓦、陶器、瓷器”相关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学生播放三张图片,将三张图片放置在一个界面上,引导学生观察。在后续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假如现在想要对高楼进行建筑应该选取哪个作为材料呢?”让学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使得学生自然的进入到接下来的知识探究当中。借助这样的方式就可以使得导入变得更加生动和自然等,使得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
        (五)设置故事导入,优化课堂导入环节
        小学生对故事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4]。所以,教师在教学的开展中就可以加强故事导入,使得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变得更加浓烈。
        例如,在讲解“运动和力”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在课程导入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述故事——“牛顿和苹果”,并让学生思考:“从树上掉下的苹果为什么是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空中呢?”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可以自然而然的投入到后续万有引力的学习当中,使得学生在导入的带动下积极思考,对知识进行获取。
        结语:综上所述,科学教师精心分析课堂教学环节,优化导入过程为学生创建优秀的平台基础,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高效领略教师讲解的知识,通过教师教学模式的更新,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感知,有助于实现对小学生的综合培养,会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周章蒙,金培文,史京敏,汪磊.新农村形势下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发展对策研究——以花盆小学为例[J].知识经济,2018(23):126.
[2]胡杨.重点记录  深化探究——浅谈小学科学记录的误区及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49.
[3]史爱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小学三年级科学《蜗牛》一课为例[J].亚太教育,2019(05):94-96.
[4]矫立霞. 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 当代家庭教育,2020,(26):146-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