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1月   作者:杜志刚
[导读] 作为小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小学科学教育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当然实际教学中,受众多因素影响,仍表现出许多教学问题。

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杜志刚

摘要:作为小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小学科学教育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当然实际教学中,受众多因素影响,仍表现出许多教学问题。必须强调的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创造以生为本的课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性意义和教育价值,让学生能够表现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自主探究中,将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理解与认知。根据其中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办法,获得更好的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自主探究;有效教学
        前言: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多采用的是灌输教学模式,知识单向传递。学生的理解停留在知识表面。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与学习需求。甚至有时候会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热情与兴趣的缺失。小学生与生俱来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和未知欲,小学科学课堂需要教师按照学生自身年龄特征与个性,根据学科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在主动的学习中,学生才能够养成养好习惯,主动建构科学的知识和概念,落实科学学科素养。
        一、小学科学自主探究教育问题
        (一)教师教学准备不充分
       科学课堂探究教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形式,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但很多教师显然没有处理好细节问题.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可能各种原因,主要是材料和时间,无法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实践的乐趣,感受探究的魅力.学生缺少条件和机会参与到实践过程[1]。学生无法在自主探究中形成知识理解,完成科学概念建构。部分教师在实验前,没有下水实验,不知道实验设计合理与否,无法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教学。
        (二)教师教学手段单一
       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的意义和影响十分突出。自主探究过程本身复杂有序,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对策为课堂服务与提供支持.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素质才能够应对教学需要[2]。有了牢固的知识基础以及专业教学能力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当然因为很多教师的专业性存在缺陷,所以只能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忽视了对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合理使用,学生无法表现出学习热情与主动性。
        (三)教学活动过程不重视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才能够将知识变成自己的理解。有些教师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教师所安排的课堂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引导性,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和需求[3]。科学课堂教学由活动组成,部分教师忽视活动,将探究实验变成演示实验.部分教师虽然设计了探究活动,但流于形式,缺少记录、交流和研讨。
        二、小学科学自主探究教学对策
       (一)激发兴趣
        有了兴趣以后,学生才能够主动学习知识,享受知识学习的乐趣。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和产生探索热情。科学知识的学习本身充满了趣味性与魅力。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如果可以表现出主动性,自然可以顺利消化知识。很多学生对于各种神奇的实验用瓶瓶罐罐充满了探索兴趣,教师教学中,很多学生会主动询问这些器材与设备的使用。这时候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亲身操作体验。在操作中学生就会明白原来科学知识如此简单,如此有趣。学生在趣味的课堂中探索,收获体验,形成了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如《我们的小缆车》一课,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各种材料,包括小车、垫圈、秒表.随后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流程,设计实验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测试并记录数据,教师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帮助与支持。活动中,小组每个成员都在探究,在探究中将知识内化成理解和能力。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形成了浓厚学习热情。
        (二)教学手段单一
        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掌握与具备很多的能力。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兴趣。


观察过程能够让学生探索世界、探索自然、认识社会,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活动与学习,都需要学生亲自观察,掌握所要观察的对象和内容。认真观察事物,学生就可以深入了解事物,并将知识变成自己的理解。教学中,问题引导是很不错的方法,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掌握知识的联系与规律。学生在问题的刺激下参与到实践,在特定的情景配合下,学生边思考、边观察,掌握了知识.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思考,有了观察学生才能够认真仔细的学习知识,发现他人所没有发现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过程意识
        对于科学教育来说,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很多时候过程的教育意义和价值都是远超结果的。过去部分教师错误的认为,因为学生年龄小,做事十分粗心,所以并不支持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师认为,自己操作演示,学生只需要观察和模仿即可。可是从实践经验不难看出,不少学生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渐渐失去了实验主动性与热情。不少学生没有在实验中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探索、需要实践,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科学概念形成深刻的见解。教师必须做好指导,不论实验的难度,教师都要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参与的过程,即便是比较复杂的实验,教师完全也可以邀请学生辅助自己操作,或是让学生独立操作自己在旁监督和指导。学生有了参与的过程就可以将知识变成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能力。不论实验的结果,这样的过程都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实验乐趣,从中得到收获。
       (四)准备充分材料保障后续教学效果
        为了让小学科学教学体现出自己应有的价值、教育效果、教育作用,明白科学在教育界的地位、价值和影响,小学科学必须重视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习,在实践中将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科学教学需要发挥兴趣的引导价值,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热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保障科学教育有效性,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课前准备是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前准备环节料及了索要学习的知识。并且课前准备环节,学生能够提前准备好各种材料,确定学习目标。学生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表现出浓厚学习热情,能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完成了课前的准备任务,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学生能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比如《声音的高低》中,这一课的教学概念是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教学准备环节,教师准备实验用铝片琴、口琴、钢尺、竖笛等。随后组织学生亲历实验,只有在学生有了足够多的实验材料进行观察探究以后,学生才能够发现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五)反思实验探究科学学习方法
        反思是从严密的角度对探究行为和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进行重新审视的过程。学生在反思中能够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与知识储备深度,发现实验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将知识变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提高自学能力。反思需要从下述角度切入,首先反思自己有没有真的掌握知识结构,是否达成了预期学习目标。其次回忆自己学习中的思维过程,找到问题形成理解,包括有没有走弯路。最后反思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要强调的是,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问题,反思需要寻找学科知识交叉点,在探索中总结问题,构建知识逻辑。每完成一个章节知识的学习,都要反思总结本章节的内容,编制知识网络,系统化知识。
        结语: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十分重要的课程,小学科学教育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在主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理解、知识认知.教师必须体现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动脑、动手操作,收获学习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教师需要让学生爱上科学、喜欢上科学,这样才能够保障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燕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284.
[2]李猛,王后雄,戈清振.小学科学实验学习习得性无助现状分析及干预策略[J].教育导刊,2020(09):37-42.
[3]许高先.创新科学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