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
成都市龙泉驿区航天小学校 610100
【摘要】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积极;自我生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我人生中的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活动课《太阳花》,在设计学生寻找合作的方法的活动中,采用学生小组讨论合作的方法,然后分享,小组分享完后,我的课件相机展示同学们提到的合作方法,没有提到的合作方法,我补充。虽然从形式上是以学生为主体,也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似乎符合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参与性原则。可课后在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周兆伦的指导下,深刻明白,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学生的动、感、思。而在《太阳花》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不断地变化使用多媒体课件,虽然教师过渡自然、组织有序,但却代替了学生的活动和思考,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本质。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把结论性的语言以课件方式呈现。其结果是,有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出来的东西牵强地出现,有时学生生成的宝贵的东西上却没有,有时语言上的完美表述却是那么的生硬,游离于学生的感受之外。这种呈现方式会让学生有一种挫败感,会让学生觉得,就是他们不回答,老师也会告诉他们这些合作的方法,显然打击了学生参与积极性,且说教成分很重。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种生成性课程,问题的解决,观念、方法的获得是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分享的过程中的自我生成。这种生成具有很大的变化性,有时并不全面,有时比较细致,有时又可能超出了成人的思维空间,但这些却是难能可贵的。以预设的方式事先把结论性的语言通过多媒体课件做好,有时并不符合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和感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对于结论性的语句,不宜采用这种呈现方式,也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学科性——助人自助原则。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结论性言语应采用课堂现场生成的方式即现场板书或在课件上现场录入的呈现方式。即学生说到的结论就现场板书或现场录入,这样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对其他学生的激励,更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助人自助原则,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积极性。
我参加的龙泉驿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竞赛,我的参赛课题《爱的天平》就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种生成性课程,问题的解决,观念、方法的获得都是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分享过程中的自我生成。这节活动课的设计主线是感悟爱(爱的选择)——叩问爱(爱的困惑)——理解爱(爱的天平)——回报爱(爱的技巧)——表达爱(爱的表达)——延伸爱。学生的心理成长依赖于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如果没有内在体验,很难认同与内化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因此,我的这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注重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一些自我发展的方法。下面以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活动环节——<爱的天平》进行论述。
活动<爱的天平>的设计:请同学们在绿色的心形爱卡上写下你为父母做的事……说一说,贴一贴。
请同学们在红色的心形爱卡上写下父母为你做的事……说一说,贴一贴。同学们审视一下,这架天平是否平衡,看到这家爱的天平,你感受到了什么?
活动<爱的天平>的课堂教学:请同学们看黑板上那架爱的天平,我们今天用这架爱的天平来称一称父母的爱到底有多种?天平的一边装父母为我们做的事(随机板书:亲),天平的另一边装我们为父母做的事(随机板书:子)。首先请学生在粉红色的爱心卡上写下我为父母做了哪些事?然后在全班分享,在学生分享的时候,我在课件中天平的子托盘中录入学生分享的内容(提取关键词),学生分享完后,我及时给予反馈(例:学生说到分担家务,我就夸孩子是一个体贴父母的孩子……),最后请学生把爱心卡贴到黑板上的子托盘里。请了几个学生分享后过度到父母为我们做的事?同样的是学生先在红色爱心卡上写下父母为我做了那些事?然后在全班分享,在学生分享的时候,我在课件中天平的亲托盘中录入学生分享的内容(提取关键词),尤其是学生提到的每一天、经常等时间性词语,录入到亲的托盘中。学生分享完后,我及时给予评价(学生说到每一天,我就夸孩子是把父母的点点滴滴都记在心中的孩子……),最后请学生把爱心卡贴到黑板上的亲托盘里。随着学生分享的内容的增加,课件上的天平在变动。通过对我为父母做的事和父母为我做的事的对比,很自然的过度到失衡的天平带给学生感受,学生纷纷都说到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课件的亲托盘里录入省略号),老师借机小结:正如刚刚同学们所说,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在一次一次的接送中,父母对我们的爱藏在一顿顿的饭菜中,藏在你生病时的担忧和陪伴中,藏在你进步时的欣慰里。
从以上《爱的天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活动设计可以看出,整个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问题的解决,观念、方法的获得是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分享的过程中的自我生成,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助人自助原则和全员参与性原则。
而从《爱的天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活动教学中可以看到,我在课堂上充分满足学生的参与欲望,在活动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中立原则——即始终坚持隐藏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学生在分享总结的观点和方法的时候,我又根据学生自我生成的方法进行现场板书和录入课件,这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肯定和鼓励,也能感染其他学生,也能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也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而每个活动的小结语言也是来源于学生,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助人自助原则和全员参与性原则。
《爱的天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结束,黑板上已经写满了回报爱的方法和想为父母做的事,不需要老师再讲多少,学生已经在自我教育了,这才是一堂真正的生成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和教学对学生而言是由内而外的激发,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从而内化形成学生自己的方法,通过方法的实践形成自己的能力,能力得到锻炼让学生更加的自信。我相信,学生的自信从自己的能力中来,能力从方法中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2、阳志平《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
4、《班主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