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泽兰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610213)
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是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如何发掘军事理论导论课程的思政元素,做好课程育人工作,是每一位军事理论导论课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军事理论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是指发掘高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放在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党和国家对当代教育提出的期望,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应牢记的历史使命,军事理论导论课也不例外。由于该课程难度大、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所以大多数教师更多注重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教学,往往忽略其育人的重要环节。本人作为军事理论导论课教师,对如何在军事理论导论课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进行了积极思索,本文以军事理论导论课程的重点内容《孙子兵法》备战思想为例,谈谈如何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一、将思政元素纳入教学设计
军事理论导论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往往重点思考的是对各知识点的传授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弱化了育人环节。如《孙子兵法》中体现备战思想的典型句是“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所以用兵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孙武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敌人“不来”、“不攻”上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无机可乘,无懈可击。这里包含着备战的思想。大多数教师在设计这一教学内容时,关注的是三个方面,一是《孙子兵法》备战思想的内涵;二是强调《孙子兵法》提出备战思想早;三是备战的重要性。而对《孙子兵法》备战思想对当代社会安全、发展、稳定的影响这一思政元素却常常被忽略。中国当代统帅习近平亦深知备战的重要性,如“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无备而战”、“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必须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关键,在备战打仗上有一个大的加强。”、“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从习近平的经典语录中,一方面强调了当代人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可以延伸,让学生去探索、了解当今时局,从而找准中国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定位。教师通过课前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融入到军事理论导论教学中。
二、军事理论导论课程思政的教学原则
“课程思政”说到底,还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仍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面目出现的话,必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所以,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进行思政教育的课程一定要结合各自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特点,分别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于课程教育内容之中,起到一种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军事理论导论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要求教师立足于本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不断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讲授知识和培养运用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如《孙子兵法》备战思想之“主有道”。
“主有道”就是君主或者当政者要政治清明,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反映的政治道义的重要作用。“主有道”这一观点本身带有思想政治的内容。授课教师可运用提问式“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很好诠释‘主有道’的成功案例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就是‘主有道’而取得的胜利。正是因为当时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广泛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参与革命战争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支持国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成就的取得,同样是基于‘主有道’,是因为党和国家关心、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时代的中央领导人习近平指出:‘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些论述都是‘有道’的表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启发,回答了“主有道”的运用问题,潜移默化地也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
三、军事理论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军事理论导论课程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需要本课程教师具备以下几点:一是要有高尚的师德,给学生以示范引领作用。所谓“身正为范”便是这个道理。二是对本课程知识理解精、透、深、准,要随时了解并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所谓“学高”方能“为师”。三是对思政原理准确领悟。掌握了思政原理方能在教学中熟悉运用。四是熟练掌握教学技能。才能将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五是忠诚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军事理论导论课程教学的始终,尽最大努力做好军事理论导论课程思政。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要既能教好书,又能育好人。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与责任感,根据军事理论导论课程的特点,积极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课程中,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孙子兵法》备战思想之“将有能”。孙武提出,有能将领应具备“智”、“信”、“仁”、“勇”、“严”的优秀品格,有能将领是“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对于此,作为授课教师,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新时代的有能将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总体要求是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中讲到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习主席指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为打赢未来战争提供坚强人才保证,是我军的一项重要使命”、“把那些想打仗、谋打仗、能打仗的干部用起来”因此,要着力抓备战谋打赢,就迫切需要培养出一大批能打仗、打胜仗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参谋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的培养。由《孙子兵法》备战思想之“将有能”引伸到习主席在军队院校长集训的讲话精神的学习,延伸到学生对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理解,认识到新时代青年一代所应担负的职责和使命,从而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军事理论导论课程思政应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实现军事理论导论课程“授业”与“传道”的有机融合,强调重视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实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效果。作为高校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内容,将其融入课堂的知识传授中,引导学生建立正向的认知,实现行为的转化。
作者单位:代泽兰,女,生于1973年1月,重庆合川人。现任武警警官学院分队指挥系军事理论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