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树清 刘涛
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实验学校 山东 潍坊 262118
我在农村从教20余年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我发现学生最怕的是写作文,老师最愁的是批作文,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老师布置学生作文,他们却不知道该写什么。收上作文来,老师阅完两个班的作文,累得腰酸背疼眼昏花,多年落下“颈椎病”,学生的作文水平到底提高了多少呢?经验告诉我:好作文不是老师批出来的,老师付出的繁重劳动却收效甚微。作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要求我们必须“思变”,变则通。我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农村娃站在写作舞台的中央,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的精辟论述,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学会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写作的乐趣,“真正使作文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在朴实无华、绚烂多姿的农村生活中广泛吸取营养,在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及乡村风情中陶冶情操。我们要把老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真正摸索出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教学模式。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
1.开发学校生活
学校每学年在不同的时期都会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如:军训比赛、演讲比赛、拔河赛、淘宝节、金秋艺术节、庆元旦晚会等。学生参与比赛的激情,比赛中精彩激烈的场面,都深刻的印在脑海里,成为学生作文鲜活的素材。
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老师要求学生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并印发了经典诗歌每学期40首古诗和10首词让学生背诵,并适时开展课外诗词诵读比赛。
另外,我们还开展广泛的读书活动,每班设立“图书角”,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购买填充,每周二经典诵读时间,让学生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作品,丰富学生积累。每月开展一次“优秀读书笔记”展览会,进行交流。
2.开掘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另一重要天地,家庭生活也有很多作文材料,我们要求学生在家庭里:①参加家务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次田间劳动,感受农村父母的辛劳。②开展养花养草养动物活动;并把管理好的盆花带到教室,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雅趣。
3.开拓社会生活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寒假去采访老人,了解除夕、春节等的由来;问村史家史,丰富情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帮助孤寡老人;春节收集优秀春联等活动。让学生采集下如此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写作素材,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写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佳作来。
4.走进大自然
农村学生拥有广阔的自然资源,上学、放学的路上,双休日和父母去田野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和自然面对面,近距离观察他们。绚丽多彩的农村生活是学生的作文之源,让学生作文中有花草芬芳、有鸟儿鸣唱、有蝴蝶飞舞、有月儿弯弯……在缤纷的世界里,让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用心感触,获得鲜活的素材。
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大自然中处处蕴藏着可供作文表现的真、善、美,关键是教师教学生“心入生活”,感悟生活,用心去体会,做生活的有心人,成为了积累生活素材的主人。
(二)积极实践,探索作文教学新模式、新途径。
对于农村学生来讲,教师的指导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作文指导,才可能培养农村学生写作的兴趣,最终形成写作能力。
1.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
在作文的指导思想上贯穿“开放”二字,不再局限于几节作文课上,而是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根据学情,灵活变通,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一次写景的作文训练中,时值金秋,校园里色彩斑斓,我没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空想,错过眼前美景;而是带着学生来到校园南面的花园中,让他们静观四围景色,并做好指导,从写景顺序、写景角度、调动感觉器官、如何运用修辞等,用心观察,静心思考,然后各自写下来。同学们有了眼前的实景,再加丰富的想象。学生感到其乐无穷,下笔也就言之有物了。
2.变“形式指导”为“激活心灵”
学生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活潜在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欲望。
例如:我曾布置学生写过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当我把话题写出来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的表情是迷惘的,感觉他们的心态是麻木的,感情是贫乏的,于是我满怀深情地吟出这样一段文字:
“我没有万贯家产,但我很幸福,体验自然是我的幸福。在老师看来,风就是一副透明的锦缎,雨就是无数晶莹的珍珠,田野宛如翠绿的刺绣,而海湾湖泊则是湛蓝的宝石……当我在雨中漫步,在雪中行走,我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生命。我们彼此用心来阅读对方,用情来倾听对方,此刻,我是幸福的……”。在老师的激情感染下,学生受到感染,打开了记忆的门,激发了写作的灵感,写下了一篇篇洋洋洒洒的文章。
3.多元评价,分层展示,体验成功快乐
写文章是一件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如果作文写完后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得不到同学的认可,他们就会逐渐丧失信心,变得把作文练习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为了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励他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
(1)多元评价,激发习作热情
多元评价,指评价者的多元参与。其中有学生自评,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一下写作的过程,说说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有学生互评,学生看同伴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够促使他们与同学比,知道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还有老师的评价,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这对我们作文评价启发特别大。采用赏识评价,能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快乐,让不同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
(2)分层展示,体验成功乐趣
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示台,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而且还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在教室里布置墙报,选择学生作文中较好的,在墙报上展览,每周定时更换,利用芳华文学社,发布满意的习作。积极参与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征文演讲比赛活动。
在实践中,初步摸索出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作文教学模式:
“导学点拨——各自作文——交流评议——修改成文——作品展示”模式
这种模式扶放结合,学生的作文经历了“写作”、 “展示”、“评议”、“修改”的过程,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欲望得以激发,表达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得到提高,认真作文的习惯慢慢养成。
学生的习作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学生由原来的怕作文到喜欢作文,作文展示课上争先恐后,各不相让。为了能张贴在版面上,作文要重抄几遍,为了发表作品,一篇作文甚至修改五遍,实验以来,学生的近10篇作文发表在芳华文学社期刊上,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作文竞赛,有一人获国家级奖励,近30人获省级奖励。
总之,我在作文教学中倾注了热情,付出了努力,饱尝了艰辛,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大胆地把学生推到舞台的中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在课程改革的路上且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