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章凯
贵州省兴仁市民族中学562300
摘要:高中物理学科的实验性非常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成功的物理课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激励学生更主动地探索复杂的物理现象,逐渐揭示物理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基于此,以下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调查及突破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疑难问题调查;突破策略;研究
引言
物理作为门自然学科,其充分揭示了物质的作用、运动规律,物理学的不断发展,不仅促进了世界进步,而且还充分彰显出国家的科研成果与科技含量。物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较多理科的知识概念,而且还包含较多公式,这就导致学生学习较为困难,再加上物理学习还包含大量的实验,这就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进行培养。
一、规范实验纪律和规范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实验提出统一的操作规范和行动指令。比如,未经教师允许,学生不能触摸实验器材;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爱护器材,严禁将实验器材据为己有;试验结束后,物归原处,清扫平台,还原初时模样。其次,教师要提升学生仪式感,增强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责任心。学生应在小组内做好角色分工,如组长负责小组全面工作,操作员负责仪器使用和操作过程,记录员负责过程和结果记录,统计员负责实验结果的汇报,其他学生为观察员,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各司其职,有序实验,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有序性。
二、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实验教学启发性,要求实验能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积极思维。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铁球碰鼻”的实验,将大铁球用绳子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将铁球拉离平衡位置,让铁球刚好碰到鼻子,然后释放铁球,铁球摆过去,又摆回向学生“打”来时,学生一齐惊喊起来,被“打”的学生被固定住了,无处可逃,吓得叫起来,但铁球却在“千钧一发”之际“荡”回去了,学生顺利“脱险”。这一实验把自然界的秘密(机械能守恒定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启发着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客观世界。
再如讲“摩擦力”一节时,教师可以取一根两端等大的圆木棒(实验前备好),叫一位“大力士”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上各握棒的一端,然后相互争夺,结果男同学取胜。然后,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油擦一下棒的一端,把擦油的一端给男同学,再叫他们各握一端争夺,结果女同学获胜。顿时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将思维和兴趣都集中到“摩擦”上来。启发性与趣味性是紧密相连的,有趣味性,也就有启发性,二者有机结合,就能吸引学生,这要求我们设计实验要内容典型、立意明确、仪器简便、操作简单、现象鲜明。只有这样,才能在启发性和趣味性两方面取得好的效果。
三、选择合适的物理实验形式
适当的物理实验会提升教学质量。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会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因此,物理的实验过程和道具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例如,教学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时,教师可开展适合小组合作的物理实验,使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协调能力,使学生的责任感被有效激发出来,以便他们今后在集体和团队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演示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教师可将学生分组,一部分学生观察导体和磁体发生的相对运动,一部分学生绘制实验简图,一部分学生负责推理,一部分学生总结。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推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物理实验的教学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进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这一实验中,正常情况下使用皮筋表示分力和合力效果,测出作用相同时分力与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利用图示法画出分力和合力是否构成平行四边形。在这一实验操作中,重点是注意分力和合力作用时橡皮筋的效果,如果使用钩码进行实验,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活动脑筋进行创新,例如一名同学使用图钉或者手代替一根皮筋,可以更加明显地展示实验效果;又例如在“验证不同物体下落速度”这一实验中,教师在实验之前可以提出问题:哪些情况下两个质量较差较大的物体不会同时下落?在提出这一问题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实验验证,学生操作的过程也是形成知识认知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结束语
新课改下,物理教师需不断深入挖掘物理实验中具备的教育价值,对实验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并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出物理实验的功能,以此使高中生具备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白露.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8.
[2]时晓娅.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李红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