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姜玉平 宫鹏宁
[导读]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这个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数学阅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重要知识的重要手段

        姜玉平   宫鹏宁
        (山东省乳山市白沙滩镇中心学校,山东 乳山 264504)
        摘要: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这个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数学阅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重要知识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应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阅读;再次注意课内课外相结合阅读;另外还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数学阅读  数学语言  策略途径
        
        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社会越来越数学化,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数学考试中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学习过分依赖于老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导致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动机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能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教材的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幂的乘方时我出了一道题,同学们都爱吃可口的拉面,你知道拉面师傅要把一条很粗的面条通过两头拉长,再把两头捏起来拉长,不断的重复这一动作,这样一来就能将一跟粗面拉成很多条细面了。问拉面师傅要拉2000条拉面,要拉多少次?在学习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时我播放一段含有很多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新闻报道,要求学生认真听并记下报道里面的数据。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近似数和准确数的定义,并说明所记录的数据中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把数学课堂教学大致分为三个类型:概念课,公式课,复习课。并针对不同的课型编写不同的导读提纲,导读提纲主要以阅读思考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引导下进行阅读,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自己先看书解决。慢慢学生发现通过自己的数学阅读,即使老师不教,也能解决问题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阅读的好处,对数学阅读产生兴趣。并重视数学阅读,自觉地通过数学阅读来发现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
        由于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阅读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习惯的培养。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
        阅读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知识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然而目前初中生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不愿花时间去读数学教材。他们认为阅读就是从头到尾把书看一遍,不带有任何思考,不解决任何问题,毫无目的。针对这一点在开始指导学生阅读时,根据所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课前列出导读提纲或习题制成导学稿发放给学生。如在 “线段、射线、直线”的学习中,布置如下的导读提纲:①线段、射线、直线的图形及表示方法。②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③完成相关概念的填空题。让学生明白本节课阅读要完成哪些任务,阅读数学教材时边读边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题。在读的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要打上标记。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概念、公式要精读,正确理解每一字一词的意思。
        对于教材中的例题要重读,要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分析解决例题所运用的公式、概念、法则等基本方法。

不仅是应用题和几何证明题,对于计算题,也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看清楚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以及能否用到简便方法。如果是改错题,要认真阅读每一步找出错在哪里,分析错误原因。
        (2)学生阅读时要养成质疑的习惯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阅读教学一定要给学生留有质疑、思考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提问质疑,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看,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过程中要动脑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新旧知识之前的联系进行类比迁移、提出更高层次的变式问题。如:在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推导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自己将判定方法的文字语言转化会数学图形并给出证明。引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中已解决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质疑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并对各类学生的质疑都给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又要求学生相互之间答疑从而获取知识。在整个数学阅读课堂教学中尽力让学生沿着“有读→有思→有疑→有进”的阶梯式前进。
        (3)学生阅读时要养成交流的习惯 ?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完后,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在交流中每位学生都要求发言,质疑问难。学生间相互诱导、相互启发、互相进行答问讲说。教师则来回巡视,规范学生行为,排除思维障碍,引导内容的深化,及时发现思维的火花。这样一方面可疏通思维消除障碍,另一方面可检查阅读效果。同时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中体会阅读的方法,体会阅读的意义。通过阅读交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参与讨论、学会尊重他人。通过如此良性循环往复,可对学生渗透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转换的能力
        (1)数学图形语言向符号语言、文字语言的转化训练
        数学是一门语言,“数学的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把直观的数学图形转化为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这些题主要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通过两个正方形和两个长方形的摆放,根据所给图形,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面积,最后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再用文字语言得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定义,并且转化为数学表达式(a+b)2=a2+2ab+b2。
        (2)数学符号语言向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的转化
    数学符号语言简单抽象,往往内涵丰富。在学习有理数时有很多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符号的错误。如:-12=1,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转化为文字语言1的平方的相反数。还有在进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解集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需要联立两个不等式借助数轴直观形象的表示出取值范围。
        (3)数学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在进行几何概念、定理、判定方法的教学中三种语言的转化尤其重要。正是因为不会进行数学语言间的相互转化导致很多学生对几何学习感到害怕。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中几乎每个定理、判定方法都以三种数学语言的形式出现。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学生三种语言间的转换训练尤其重要,是培养与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例如:在学习角平分线的性质时有这样一道题,在角的平分线上选取一点,通过折纸、度量等方法得出的结论,要说明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都满足这个结论,我们还需要通过严密的说理的方法,请同学们用说理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结论.需要同学先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再用数学符号语言证明三角形全等推导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数学语言的表达常需要在这三种语言间不停的转换,在教学中注重数学语言的强化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培养与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