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玲
四川省隆昌市第一初级中学 642159
义务教阶段的数学课程,基础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教师与课程关系来说,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的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综观课程改革史,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任何课程改革都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否则,以原有观念看待新课程,无异于“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实际上体现不出新的课程理念的要义。
一、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教师、学生和课程构成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对新一代进行教育,学生作为身心未成熟的学习者接受教育,缩短与成人社会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差距。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真空进行的,而是借助于“学校课程”这一中介发生作用的。因此,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与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尽管教师不是课程开发的构成要素,但是教师却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在这一点上,人们基本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课程开发一般包括以下过程:课程目标的制订、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我们说教师不是课程开发的要素,但教师潜在地影响这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课程的实施,基本上是由教师来承担。因此,教师对课程的实施的影响是直接的。首先,教师对新开发的课程进行解释,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解释直接影响着课程推行的效果。其次,教师的课程观念和课程意识向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对于课程实施的教师有自己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导致课程的取向不一样。如果教师对课程进行调整、整改,教师已经不再是被动“消费者”的角色,而是主动的、积极的“选择者”的角色。教师对课程的改革是使课程与具体教育情景相适应的重要途径,教师对预定课程方案进行积极的、理智的改造是课程实施成功的基本保障。如果教师对课程进行重新创造,那么教师实际上成了课程创生的主人,是创造者。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教育经验,那么教师就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和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
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解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重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帮助教师有效地实施课程是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因此,新的课程改革不能忽视教师的因素,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二、教师观点的转变与面临的挑战
第一,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学生观的转变。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是缺乏力量、只能接受知识的客体,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的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需要去建构知识、寻求意义。如果对学生的看法产生了转变,那么教师就应关照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采用个别化、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
例如: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重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第二,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参与课程变革的教师专业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教师既要理解设计者要达到的课程目标的涵义,设计者选择现有选择现有内容的原因,又要理解在课程设计方案中所蕴含的对课程要素一致性的内在要求。
第三,教师要自觉培养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线,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教师跨学科知识的素养和协同教学是综合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
总而言之,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始终不能忽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适时点拨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学习正向迁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深刻、灵活、整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