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智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皇岗小学 518048
随着近几年中小学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上精品课、上好课成为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成为一个上进教师的追求。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要进行大量的课程研读,必要知识准备,磨课就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音乐课似水,其灵动在于环节的设计。“像山那样思考,有没有触动到人的心灵?”我有点震惊于这样的触动,能睿智地直入目标内核。教师时刻需葆有一双慧耳和一颗慧心,根据学生的学情、学科特点设计出更多的预案,吃透教材,精准析难在教学中生动细致地展现出来;随时根据动态生成的音乐教学情境,做出智慧的反映,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让音乐课堂彰显出学生自我学习的价值,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音乐能力、音乐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本人有幸就参与了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二附小尹翠老师的磨课指导,其课例《侗家儿童多快乐》荣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第六届“高质量课堂展示”活动中,荣获“教学改革创新”一等奖。
大家也许只知道,尹翠老师这次赴成都参加课堂教学比赛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一等奖,却不知道一等奖背后是一个强有力的磨课团队(市区音乐教研员以及教科研专家团队都在参与等),大家只知道课上的很精彩,却不知道我们磨课有时因为一个细小的环节还要争论到晚上11点半,不蛮大家说,光大型的磨课就有不下十次,小的就不用说了,就在第二天要参加比赛了,前一天晚上还在磨课。
第一次磨课:雾里看花
课例《侗家儿童多快乐》老师的表现非常完美,又是唱又是跳,而且也非常动情地进行解说……但是一堂课下来听课老师反馈,课堂教学新颖有趣,吸引力强,设计巧妙,总体感觉比较顺畅,除了对老师的印象比较深刻外,学生对学的歌要么唱不全,要么是唱着就跑调。用一句歌词总结:雾里看花。同时让她清晰地认识到,教案设计得再好也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于是,当天晚上即刻根据大家提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第二次备课。二次上课一开场,尹老师就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带领学生们走进音乐的世界,让学生们对本首歌曲有了一个全面的印象。在朗朗上口的音乐中,让学生们跟着音乐用“啦、噜、嘣·····”等各种不同的衬词去哼唱音乐,让学生们在聆听的基础上,反复去唱音乐旋律,等旋律“熟透”了,歌曲演唱就会蓬发而出,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旋律就种在了学生们的心中。
第二次磨课: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第二次在三(1)班进行第二次磨课,同科组老师随同听课。
这节课下来,听课老师们觉得整节课流畅,但整体印象却不如第一节课好。那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又坐下来琢磨、讨论。结论是,孩子们聆听音乐的习惯不好,随意性强不在状态,听出来的感受不在音乐里面,另外,由于活动前学生没有收到给出完整、明确的指令,致使聆听效果受到影响。第二节磨课,用另一首歌曲名字总结: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她知道,还得多努力,多注意细节问题。?
找出原因后,晚上再继续不知疲倦地加班加点,进行了第三次修改。课中巧用柯尔文手势进行教学《侗家儿童多快乐》,为了让学生对音符的音高有个很形象的视觉,为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她带着学生巩固了柯达伊手势中的“1 3 6”三个动作。学习过程中,不断用柯达伊手势强调这三个音的位置,加强学生们的音高记忆,学生们在聆听、视觉、记忆三重方式的融会贯通中,就牢牢抓住了歌曲旋律的基本音乐,再通过数次歌曲的聆听,演唱歌曲想跑调都困难。
第三次磨课:没那么简单
在3(5)班展示课中,发现学生的歌唱音准又出现了问题以及呼吸方法也不对。她意识到因小学生气息比较浅、比较短。特别是低段学生气息力量不够,所以在发声的时候气息不稳就造成唱的音不稳,于是唱出的音就跑调了。还有的学生歌唱时呼吸方法不正确,是“自由式”歌唱,任由自己尽情歌唱。唱到哪没有气息就随意断开,造成高音唱上不去,长音不能支撑,于是唱出来的声音也是音准不到位。征对这个问题,她依旧让学生们聆听,听老师的范唱(老师可以夸张地演唱),观察出老师在哪里留下了气口?再通过学生们自主找出来的气口处加以标识进行加强练习。
学生们熟悉了整首歌曲旋律后,就利用歌曲的难点部分,让学生们进行聆听,模唱出歌曲旋律,并再次通过聆听,视唱出歌曲旋律。因为难点之处是合唱,她仍旧让聆听穿针引线,把歌曲两个声部旋律渗透到学生的耳中、心中。学生们的头脑中有了旋律的走向和音高概念,再要求他们轻声、连贯地唱出歌曲音乐,这样以来,歌曲合声音乐就初见雏形了。
第四次磨课:掌声响起来
比赛的时间如期而至,展示课思路与教学设计与前面的多次磨课大致相同,但由于诸多细节的调整与方法的处理,课堂表现十分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最终获得“教学改革创新”一等奖的好成绩。
一次次的磨课,多次的修改教案课件,突破自我,敢于尝试不同的教学风格。在沉甸甸的荣誉背后,也是整个团队的努力。教研员张定远老师带领的区内优秀音乐教师组成的团队认真参与,从听课到磨课,从紧扣课标到重难点的突破,不断创新,群策群力为她取得本次比赛的佳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磨课是一个艰苦的反复修正的过程。要求执教者对于磨课过程中其他教师所提出的中肯的教材分析、精彩的教法设计来精化自己的课堂务必使课更加精益求精一些。年轻教师“经得磨”,能使自己早日成型;老教师、骨干教师 “经得磨”,则更能磨出精品课、更艺术的课。让我们在磨课中,“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 “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 “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教研组团队的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也只有这样,磨课才会在美丽动人的瞬间邂逅一个个精彩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