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   作者:张文霞
[导读]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对于初中学生的道德观、世界观等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道德感和社会感,增强道德与法治观念,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本文将从情感教育模式入手,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式,从情感教育与道德与法治的意义和情感教育策略在初中道德与法

张文霞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  255129
【摘要】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对于初中学生的道德观、世界观等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道德感和社会感,增强道德与法治观念,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本文将从情感教育模式入手,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式,从情感教育与道德与法治的意义和情感教育策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2-058-01

        国家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高,大力发展教育,视教育为重点,教学制度顺应时代的要求在不断的改革,对学生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学生不再是“分数机器人”,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素质的综合性全面发展。身处于法治国家中要懂得法、守法,并且要做个要道德有责任心的人,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对于十几岁处于初中的学生十分重要,初中是多种人格发展的过渡期。因此将情感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结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点之一。
        一、情感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校德育和品格养成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显著的作用。在情感教育模式的协同下,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能体会道德与法治。同时,情感教育是个性教育的根本前提和理论基础,个性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点之一,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指导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的内心容易受到迷失,因此,在未成年阶段就构建强大的情感来支撑内心中的道德与法治观,为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加一道坚实的防线。人作为地球中的食物链顶端物种,最大的突出点就是人的情感,“人之初,性本善”,社会在呼吁大家做个有责任感有道德的人,并且在初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认识道德与法治,践行道德与法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运用情感教育策略是一个好的选择。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创建生活情景,引导情感感受
        道德与法治法治作为一门理解性学科,更多需要的是学生主动去了解,去学习,因此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重要保障。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完好思想的形成与维护,教师可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例如,以加强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为目标,创造一个情景:在宿舍中与舍友产生矛盾,源于半夜打游戏发出噪声影响睡眠等生活琐事,让同学代入自己,思考他们会如何处理。有些人会容忍,有些人会吵架,甚至有些人会触碰法律,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这个情景下去开展知识,讲解情感的宣泄与道德的保持之间的磨合点,以及法律的知识,让学生懂法、知法,扼杀触碰法律的萌芽,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这样的情景代入,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道德与法治,对自己的要求更加清晰,还可让学生去分析发生不同行为时人的内心动向,去总结不良的道德观和行为,明确知道不可跃的法治底线,还可鼓励学生观看《道德与法治》栏目,初步了解社会的状况,对于学生的人格完善有着推动作用。
        2、任务驱动指导与情感教育策略
        初中学生可以积极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社会情操和人生规划目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指引下,教师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搜索与发现生活中的道德,可好可坏,还可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便利性去搜索,在诺大的信息网中截取所需内容,这样下来,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和选择整理能力。可关注在生活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等不文明行为,在网络上发现,某高校学生弑友、某某恶意伤害别人等严重行为让学长自主探究,大都是小事引发的恶性事件。通过对事件客观分析这些不良行为,并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从而要求自己不发生此类行为并且学会控制自己的谦虚和行为以免产生不良影响;还可关注扶跌倒的老人、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等良好的行为,受到学生的肯定后,会被学生作为榜样,有利于学生完好人格的形成,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状态,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是非对错有着正确的分辨,还要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进行情感疏导,增强其知识的输入效果并进行评估。学生还可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分析自己所获取到的社会信息,在通过课堂这一平台,分享自己的感想,通过学生的情感去感受课程的魅力。
        结语
        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之栋梁,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和正确的三观为指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策略,注重学生的情感素质培育,加强其道德与法治观念,明辨是非对错,有之前的目标和完好的人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同时,还可推动教育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增添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穆贵梅.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浅析[J].读写算, 2020(23):23.
[2]郑汀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J].新智慧,2020 (17):48.
[3]孙晓君.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20(19):186.
[4]王晓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以《爱在家人间》教学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0(13):3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