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   作者:陈军
[导读] 初中是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发展,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对学生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在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陈军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顶山中学
【摘要】初中是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发展,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对学生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在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2-202-01

        虽然人们的生活质量日渐得到改善,但是当前很多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却呈现出越来越差的趋势。体育健康课教学作为提高初中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进行体育健康课教学时应予以一定的重视。而在体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以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应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体育健康教学中,进而有效的提高体育健康教学的效果。初中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栋梁,社会、家长、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本文通过介绍了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基础上,阐述了体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初中时期,是学生综合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在初中阶段,学习学习压力较大,无法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节奏。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无法适应快节奏的学习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提出心理。而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耐挫能力。目前初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全家人的宠爱。在初中阶段学习中,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就会产生挫败感,对学习出现抵触心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利用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身不足,以勇敢的姿态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再次,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初中学生刚刚深入初中,无法适应初中快速的学习节奏和生活节奏。面临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同学,很容易出现不适应。而开展心理健康交易,可以提升学生适应能力,使学生快速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开始新的旅程。最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初中阶段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其出现学习不积极的情况。利用心理健康教学,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以“健康第一”为目的,设计精彩课堂
        要想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到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就要以“健康第一”为教学目的,为学生设计出精彩的课堂情境,使学生能够被精彩的课堂内容所吸引,从而认真学习初中体育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教师在设计精彩课堂时,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设计出更加精细的课堂教学计划,保证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二是根据设计出的课堂教学计划,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出在此阶段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视频,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号入座,同时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三是精彩的课堂还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只有投其所好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二)教师需要进行正确引导
        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体育课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教学内容不断的在拓展,其中体育健康教学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促使其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比赛中的得失,感受体育精神,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例如,教师对于体育活动的组织,需要依据学生的身心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满足初中生胜强好胜的心理,还需要做好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待比赛,促使学生在今后避免为输赢而困惑。
        (三)注重学生心理,培养学生自信
        体育教学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贯彻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竞争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的固有特点,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其自信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而言有三种途径。
        1.运用“我能行”心理暗示。学生练习技术动作时,容易产生畏惧怯场心理。为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畏惧心理,树立战胜困难挫折的自信心,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练习前反复默念“我能行”,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和能力。通过自我积极心理暗示,来增强情绪的稳定性,消除或减轻紧张程度,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参加活动的勇气和信心。
        2.要循序渐进。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或因缺乏自信不敢尝试的练习,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克服小困难开始,并逐步增加难度,当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一个个分解任务后,教师要适时鼓励和给予肯定,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享受获得成功的快感,提高练习的乐趣。学生在一次次通过努力取得进步之余,就会不断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
        3.开展分层教学。不同的学生在身体素质、智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全面,充分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评价标准,使不同层面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达到训练目标和目的,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为增强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更直接、更自然、更有效地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并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栗文进.探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104.
[2]郭琪.合作学习在初中田径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50.
[3]黄桦.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36):106-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