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背景下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   作者:徐国军 沙增森
[导读]

徐国军  沙增森    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2-151-02

        传统文化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但由于长时间地与课程脱节,学生常常难以理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由此可见生活化教育理念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校传统文化教学紧跟时代发展,鼓励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与“生活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回归生活,自觉接受传统文化常识,另一方面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元素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出现,学生无法到校,无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得原有正常状态下的生活化教学内容、方式、评价都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基于此,我们认真分析在疫情中教学遇到的挑战和面临的机遇,总结前期我们在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既有经验,做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生活化教学实践。
        一、疫情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遇到的挑战和面临的机遇
        挑战1:延期开学使得学生们不能直接到课堂聆听老师教学,只能线上学习。学生们普遍使用手机电脑,各方面的正负信息难以甄别,如何发挥传统文化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课程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当务之急。
        挑战2:传统文化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为了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我校传统文化教师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实地调研、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传统文化剧、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但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出现,学生只能居家,只能网上学习。面对新的情况,必然会对原有的教学方式构成冲击,如何“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式成为必须解决的课题。
        挑战3:线上教学,老师们也是在居家环境中,教研活动也在线上,因此,传统的常规课程评价体系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如何净化整合优化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使之与课程标准适配,如何制定对疫情形势下新的课程资源、新的教与学方式、教与学的过程和成果的评价标准,是抗疫形势下教育遇到的难题。
        机遇1:由于习总书记亲自指挥,党中央直接领导,同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场全国各族人民全员参与的“人民战争”,势必将载入世界史册,也将成为新时代优秀的革命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老师、高中学生不能无视这场“战争”,一定要共同关注、参与“抗疫”,使之形成新的课程。将抗疫生活上升为“抗疫文化”,让这一优秀文化进入学生生活,把线上课堂的设计成“共同参与文化”的阵地,显得至关重要。
        机遇2:疫情本身就是一段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现象,对师生的唯物史观、文化解释、家国情怀必然发生“重构”。特定的时空产生特定的时空观念,生活中发生的“生活”文化,为“文化解释”提供了形象化的路径,传统文化让生活文化自己解释,家国情怀由生活本身体验,我们“及时”建构生活化的传统文化教学,会使得学生包括老师的文化史观得以达成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最终让“疫情”成为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
        基于此,我提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背景下生活化教学理念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希望能够抓住此次挑战与机遇,让传统文化课程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去提取生活的“文化性因子”,利用在生活中能够获得的文化资源,开展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教学,为今后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提供新思路,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



        二、“线上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1.利用网上资源,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传统文化”,梳理“形象化”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
        疫情的严重性使得师生不得不“蹲家”学习。而身边发生的“疫情文化”,能够促进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梳理“形象化”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时能够知道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建构传统文化事件、传统文化人物、传统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在解读传统文化时,能够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量。
        2.利用网上资源,推荐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影片,巩固课堂知识,形成传统文化学科核心素养。
        “蹲家”学习使得学生有了难得的自我安排时间。传统文化教师可推荐学生在网上观看传统文化经典影片(电影和相关传统文化纪录片)。比如反映外来文化的电影,圣诞节的《Jingle All the Way》、复活节的《The Easter Egg Adventure》、父亲节的《Everybody's Fine》,这些影片对外来的传统文化事件做了比较详细的讲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外来文化,既不排外也不盲从,回校之后组织交流会,极好地帮助学生建构文化观和价值观。
        3.推荐阅读传统文化著作,让学生深度阅读,系统了解、理解传统文化事件和传统文化现象。
        网上对疫情的报道令人眼花缭乱,真相与谣言混杂,一些作家出于不同的目的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学生居家期间,由传统文化老师推荐学生网上阅读或者网购传统文化著作或者与相应传统文化事件有关的文学名著,就显得至关重要。例如,9.1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日,对抗日战争,不少人对日本侵华认识不足甚至还有歪曲性辩解,我们就向学生们推荐两部著作:《中国抗日战争全史》和赛珍珠的长篇小说《龙子》。这两部巨著对侵华日军的种种残暴行径做了忠实记载,真实再现了中国人在抗日战争早中期的心路历程,真切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英雄壮举,深刻反省了战争扭曲人性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同时让学生阅读作家姚雪垠《长夜》、夏衍《春寒》、茅盾《腐蚀》,加深对中国那段苦难史的认识,对设立“9.1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清醒的认同。
        4.穿针引线,多方联系,为学生搭建传统文化学习群,养成“线上学习”的习惯。
        兴化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基于此,疫情期间我们可以请泰州博物馆、兴化文化馆和一些地方文化研究专家加入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学习群”,在“线上”引领我们学生学习探究地方文化,同时开展学生“线上”进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地方文化和口述传统文化研究,深化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5.基于传统文化学科核心素养,积极构建疫情下传统文化课程的评价体系。
        疫情下的“线上教与学”,必须认真研究学情,学生家庭条件及其所处环境完全不一样,均衡化教学几乎不可能。因此,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和个性化评价方式至关重要。一方面,由于学生采集的课程资源质与量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需要进行个性化梳理,把每一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传统文化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个性化指导和个性化评价。另一方面蹲家“线上学习”,家长陪伴时间长,因此,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应成为评价主体,可以发挥家校委员会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要积极与家长联系,及时听取家长和学生的评价和反馈。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批准号C-c/2011/02/021 2015/12/21结题)
参考文献
[1]徐国军;董国权.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理论建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
[2]郭英剑;郝素玲.一部真实再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扛鼎之作——论赛珍珠的长篇小说《龙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