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   作者:张大永
[导读] 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是使用色彩和形状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把繁琐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以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本文主要针对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新模式进行分析。

张大永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连防中学
【摘要】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是使用色彩和形状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把繁琐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以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本文主要针对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新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2-075-01

        思维导图是把放射性的思考进行具体化的一种笔记方法,其体现出灵活交互以及构建主义这一学习理念的特征。在初中时期生物科目实验教学之中对思维导图加以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加以理解以及掌握,并且促使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高。所以,生物教师对实验教学期间思维导图的具体应用加以探究十分必要。
        一、在课前预习环节运用思维导图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学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前预习已经成为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越来越普遍。对初中生物学科而言,老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划分小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由于生物学科也是带有抽象性的自然学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尽管小组合作但是依然有些知识内容无法理解,所以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将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一一记录,然后在思维导图辅助下找到未能掌握的知识内容,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带着问题进行听讲,目的性更强,同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也能够使学生更加专注和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活动效率更高。
        例如,《动物的主要类群》这章时,老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对将要学习的这章内容拥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来自己尝试构建出这章内容的知识结构。这章内容中动物的主要类群是由动物、动物的生活环境、营养方式、生活方式、身体结构、身体形状,常见动物的类型、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内容组成了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上述的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出动物的形态、身体结构和具备的功能与其生存环境是相适应、相发展的特点,同时在这章知识内容中也存在着一条纵向的知识线,那就是生命的发展和进化历程[1]。学生只要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掌握上述要素中之间的潜在关系,就能够轻松掌握动物的主要类群的主要知识内容,记忆起来更容易,而且不容易出现知识点的遗漏。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于未能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的知识内容就可以直观地显现出来,便于学生在初中生物老师进行这章知识讲解时有侧重点地进行重点探究。
        二、在课堂讲解环节运用思维导图
        建立思维导图,对知识重点进行有效记录。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生物老师系统的利用生物导图来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传授思维导图的建立方法以及思维导图绘制要点和画法。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对本章节的知识点拥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对知识点间隐藏的联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思维导图中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立体展示出来,学生不论在学习还是思考过程中都更加省时省力,而且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方式来记录课堂笔记,更高效更清晰,为以后学生的复习和巩固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学生围绕知识要点按照层次、按照思维导图结构来进行知识系统建立,同时也能够更加高效的理解和内化重难点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技巧。
        例如,学习《动物的主要类群》中第一节《腔肠动物》这节知识内容时,老师可以按照以步骤来建立思维导图:首先明确主题,确定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通常导图主题就是本节或者本章的课题,这节的主题就是腔肠动物。然后带领学生梳理主干知识,腔肠动物这要涉及的知识点包含代表动物、生活环境、营养方式、生活方式、身体形状、身体结构、常见的动物、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接着完善主干知识[2]。在主干知识中也会涵盖一些知识点,所以生物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关键词来进行知识点的扩充以及拓展,进而构成思维导图中的分支。最终思维导图建立,呈现出知识间的细致关系,可以用箭头来表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知识结构,比如这节课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功能是相适应的,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其生活的环境也是相适应的,用箭头表示出,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对知识联系有清晰的认识,就能够避免记忆混淆,使学生记忆起来更加准确。
        三、在课堂解答环节运用思维导图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生物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针对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来启发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来拓展知识结构,进而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隐藏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八年级学习《动物的主要类群》这章中《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这节时,老师可以以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作为切入点,设计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思考。青蛙和蜥蜴都是爬行动物,但是为什么青蛙就是两栖动物,而蜥蜴则是爬行动物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爬行动物中出现两栖动物这一动物种群?历史上最大的爬行动物——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学生围绕老师设计的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了解到动物结构、动物形状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具有非常显著的记忆优势,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建立起系统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快速抓取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更容易被激发起学习兴趣,体会到生物学习的乐趣。所以思维导图模式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思维工具,是提高初中生物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重要学习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昕蕾.思维导图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15(14):63.
[2]张亚林.运用思维导图策略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6,23(8):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