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张莉
[导读]

张莉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浍南镇中心小学
【摘要】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他的终身发展问题,而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本文在阐述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能力培养出现的问题及相关策略,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及学生的终身成长。
【关键词】常见问题;提问能力;策略;有效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031-01

        明代学者陈献章在《论学书》中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能出现“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由此可见,生疑、发问很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课标》已经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过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不如我们之所想的那么顺利、有效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那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又如何去解决呢?
        常见问题一:学生不会提出数学问题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数学教学新授过程中会呈现主题情境,并抛出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这些引导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孩子来说什么没有问题,那么,问题来了,孩子的基础从何而来?尤其对于起始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很茫然,这时会出现学生因没有经验及基础不懂得如何提出数学问题的现象。
        应对策略
        一、教师示范帮扶
        我们常说:“示范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数学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示范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模仿加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提问的认知,如:在新授苏教版《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时,引导学生观察过主题图,并指导学生观察发现有用的数学信息后,我适时提出“老师先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你们看行吗?”征得学生同意后,“有三个小朋友正在给花圃里的鲜花浇水,又来了2个小朋友,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这时要强调:“这是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你能像老师这样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来吗?”这样学生初步知晓了数学问题的提出的基本结构。
        二、同学示范引领
        通过教师的不断示范、引导,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教师可以通过发现班级内接受知识较快速的学生引领示范,如:“通过观察主题谁能说说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若干个学生回答后,适当的安排接受能力较慢的孩子尝试训练。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提问,以达到锻炼提出数学问题结构的掌握。
        三、阶梯型引导
        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可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不同的,单一的引导方式不能全面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分析能力,此时,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思考。因而,我们在引导培养学生提问水平时既要做到扶放得当,又要做到有深度。


教师可以通过阶梯型的引导来缓解此项问题,如:“谁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指向更明确如:“通过刚才我们收集的数学信息,谁还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你能提出一个三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常见问题二:课堂提问时间的把握问题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虽然初步学会了数学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但是,我们经常会因为在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环节上花费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的实际效果。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
        首先,引导提问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良好的数学提问能力是建立在寻找到有用数学信息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要有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的。因而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创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探究精神的环节及语言的引导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呈现场景图后,我主动引导学生观察:“我知道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特别强,那么通过你的观察你能发现了什么有用的数学”,这里我不仅设计让学生观察的环节,还让他们通过这个环节去观察,再逐步的分析、遴选、淘汰信息,进而择选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学生已经建构出他要提出的数学问题来了。此时我要用到了“有用”一词,看似无心,实则有意。这样的语言设计,实际上就是在指引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分析比较,也能进一步激发他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进而更高效的培养学生在提出问题方面的能力,能力提升自然就不会浪费不必要的教学时间。
        其次,把握问题提出的有效时机。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如何把握,这个是很难把控的,因而把握问题提出的有效时机也是至关重要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要给学生做好提出问题的思想准备,在教学中有些老师是先叫学生后提出问题,或是发完后紧接着就叫学生回答。这样学生不仅没有时间思考,而且提问也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妨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收集、整合信息时总需要时间进行的,如果发问与让学生同时进行,学生的思维容易“卡壳”,简单的问题他们也会因为时间的仓促和精神的紧张而导致浪费了更多的教学时间。因而,在课堂中培养孩子们提问能力是一定要把握好时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整合问题,给充足的时间是节省更多的时间,也是充分提高时间的有效性。
        最后,把握提问难度的层次。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新知识的初步感受和理解能力上是有差别的,因而在问题提出时要想让学生有效快速提出问题,就要因材施教,把握好问题的难度的层次不同选择接受能力不同的孩子,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关注到全面,并且大大减少因为问题坡度不和谐导致学生浪费时间在问题的整合提出上。
        常见问题三:无意义问题过多。
        无意义提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不能够实现教学新知的获得,课堂上的无效问题不仅阻碍了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还使得课堂教学处于了无序的状态。那如何最大化的避免呢?
        首先,在问题环境创设中要避免提供过多无意义信息,由于学生年龄水平特点的原因,一旦信息量过多、过杂,他们很容易被其他的信息内容所干扰造成无意义提出问题的情况。
        其次,知识引导和语言要准确。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引导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对知识有完整的、系统的认识,引导学生观察时指向准确,避免无意义的引导。如在某教师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后,教师让小组汇报推荐做好的统计图,教师引导:你为什么推荐他的?学生说到:他涂的是紫色,我喜欢。老师接着说到:你说的很好,第二小组呢?生:我们涂得颜色丰富。然后孩子越扯越远,由此可见教师没有很好的引导,源于对知识的不能够系统的把握。未能引导学生针对条形统计图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这种情况,系统了解知识,引导要准确。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终身成长,就要认真面对每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我们认真进行理论学习,以理论充盈我们的教学根基,提升我们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水平能力,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实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