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探微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惠馨
[导读] 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教育呼声日益高涨,加之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新闻相继报道,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更加重视该课程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因此,立足于对“核心素养”一词的解读,本文将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育探讨,不足之处,还望同仁斧正。

惠馨   重庆市涪陵第十八中学校  重庆  涪陵  408000
【摘要】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教育呼声日益高涨,加之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新闻相继报道,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更加重视该课程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因此,立足于对“核心素养”一词的解读,本文将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育探讨,不足之处,还望同仁斧正。
【关键词】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0-007-01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齐心协力向着这同一个目标而不断前进。但反观如今的一些负面报道,如青少年拒服兵役、青少年因感情纠葛而轻生、青少年实施校园暴力以及青少年家中“啃老”等,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的德育建设是否出现了问题。而加快“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就需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对核心素养的教育解读,谈一谈如何实施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一、“核心素养”的教育指导方向
        核心素养是什么?简而言之,它就是一种能够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综合发展的全面的、关键的、必备的能力与素质。比如,包括良好的自学能力、反思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个性化的分析能力和良好的爱国情感、法治观念和感恩之心、敬重生命的意识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学习、成长和发展中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如今,新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插图精美,生活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生动性,对于启发学生思考和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教育指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客观认清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经过几个学期的学习后,思想品德和法律意识得到增强,并行成正确的三观,从而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得以提升,这就是“核心素养”教育观的指导方向。
        二、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1)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
        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第一个标杆就是爱国之情,有爱国之情的人,才会有较大的宏观意识,也才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完成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事情和任务,而即使是这个人的力量再多么微弱,只要坚持,也终将让人们看到他人性最为光辉的一面。因而,核心素养教育指导要求我们要重视对青少年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中的第二个模块“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时,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往学到的语文知识或者历史故事,说一说学生知道的一些历史上的爱国名人。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知道杨家将的故事”、有的学生说“我知道岳飞的故事,他抗击了金人”,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林则徐的故事,他领导了虎门销烟。


”……这样不仅考验了学生的日常知识积累,更看出了学生对“爱国”这件事的理解。其次,教师再来启发,“请大家再来说一说,以我们现在的能力和力量,能不能为国家做一些贡献呢?”有的学生立时沉默不语,而有的学生则大声回答,“老师,我认为我们虽然是初中生,但是我们也可以为祖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我们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就可以利用知识去建设我们的祖国。另外,我们还可以保护生活环境,这样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美好,国家也会变得美好。”如此,让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和对话中,逐渐形成高涨的爱国热情,更点燃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怀。
        (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能力
        未来的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手机等个人终端媒体设备进入千家万户,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不再存在欠缺学习机会的事情,而更多的会出现一些不会学习的人或者是堕于学习的人。因此,为了能够让初中生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只给学生布置学习问题,然后倡导学生结合为学习小组,到教材中自己寻找答案,或者是通过合作探讨,寻找到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再次,在课下,教师还可以留给学生一些作业,让学生去独立完成预习和复习,进而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终身学习意识。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近社会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还应当具备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活动的意识和热情,唯有亲近社会,才能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问题,进而联合其他的社会成员,一起去共同解决和完成生活问题的改善,让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向着更加美好的一面而有序发展。比如,我们可以组织中学生参与一项网络问卷测验,问题重点围绕“啃老”这个话题而展开,如:你认为一个人多大年龄可以算是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人?你认为成年之后的青少年还能不能向父母所要经济来源?你认为自己参加工作之后,是否应该拿出一部分收入或者是大部分收入来回馈给父母?你认为什么样的行为是轻度、中度和重度啃老?等等。之后,我们将得到的调查问卷集中进行归纳总结,看学生对“啃老”这件事有怎样的想法和观念,然后再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思想辅导。
        其次,我们还可以挑选一个具有代表性、纪念意义的节日,组织和引导学生去参加一些公益性质的社会活动,如清明节为革命英雄扫墓活动、为养老院中孤独的老人献爱心活动或者是端午节赛龙舟活动,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亲近社会,在社会活动的分享、奉献和爱心活动中,感受到帮助人的快乐,实现精神的感染和灵魂的洗涤,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也使得核心素养教育观念落到工作实处。
        简言之,在核心素养的教育指导观念下,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前还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期望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标准,基于此,为了能够掀开道德与法治教学崭新的篇章,本专业课程的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尝试激发学生的课上和课下参与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时可以有更加深度的体验和探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让广大青少年在阳光、快乐的成长环境中奋发向上,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秦长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0(33).
[2]江艳玲.从中考命题看法治素养培育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以2018年广州中考政治试题为例[J].考试周刊,2020(87).
[3]黄小梅.刍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20(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