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高中声乐教学的实效性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10月刊   作者: 陈莹莹
[导读] 音乐教学应该从教育主体出发,关注主体的自我需要、自我发展过程。从而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地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声乐作为音乐的一个种类,虽然其表演和创作具有很强的技巧性,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现人文精神,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在高中声乐教学中,已提升到体面的层面,除了声乐技能技巧的提升,更要关注歌唱者本身的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作品的创意表

陈莹莹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  广东  佛山  528100
【摘要】音乐教学应该从教育主体出发,关注主体的自我需要、自我发展过程。从而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地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声乐作为音乐的一个种类,虽然其表演和创作具有很强的技巧性,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现人文精神,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在高中声乐教学中,已提升到体面的层面,除了声乐技能技巧的提升,更要关注歌唱者本身的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作品的创意表达能力。
【关键词】高中声乐教学;音乐艺术实践;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创意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10-026-01

        在高中的声乐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主要是通过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熟练和掌握,并且能够培养他们一定的能力及技巧。从而实现有限的教学课堂内的教学质量最大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不同,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中声乐教学现状
        (一)传统声乐教学弱化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及主动性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当中,尤其是中高考声乐专业教学方面,过分追求升学、追究结果而忽视了循序渐进的声乐教学规律,导致中考上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有声无情”、“有音量无音质”的歌唱方式,而且学生嗓音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大大小小的毛病,有的喉音过重,靠好的声音条件习惯性有喉过度;有的甚至连气息都用不上,声音虚、空、暗、散;有的虽然歌曲完整,却毫无面部表情及音乐语言。这都是在声乐教学中忽视了道德素质、文化素质、音乐素养及教学法等综合性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枯燥地练习,从而使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二)传统的声乐课堂上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及兴趣
        声乐教学一味追求应试倾向,从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魅力。甚至有更多的声乐专业学生不喜欢唱本专业的歌曲,不仅自己觉得不好听、不接受,还时常不完成作业,对作业应付了事。然而,众多传统的“一对一”课堂上,教师只面对一个学生,可能会更注重声乐技巧的训练从而忽视了专业兴趣的培养以及情感体验、歌曲情感表达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大部分高考声乐专业生的短板正是内心无音乐、无情感。然而,我们并没有反思是否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的弊端,而一味让学生追求技巧上的突破,忽视了音乐最本质的东西。今年在浙江学习时,最深入我心的便是欧教授说的:“无生活、无情景、无体验、无课堂”12个字。
        二、核心素养的对高中声乐教学指导与推动
        顺应我国当前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需要,以美育人的角度,阐释了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如何唤醒这种本能,让学生们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好体验,这是作为音乐教师的职责所在。音乐教学应该从教育主体出发,关注主体的自我需要、自我发展过程。从而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地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声乐作为音乐的一个种类,虽然其表演和创作具有很强的技巧性性,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现人文精神,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在高中声乐教学中,已提升到体面的层面,除了声乐技能技巧的提升,更要关注歌唱者本身的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作品的创意表达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音乐需要、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感体验以及音乐作品的文化理解。反映了音乐课程改革后,从关注学科本位转向了关注人的发展。
        三、在声乐教学中进行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首先如何在高中声乐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这一系列的音乐核心素养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音乐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1、音乐的感受能力;2、音乐的表达能力;3、音乐的理解能力;4、音乐的创造能力。
        要让学生认识到音乐是一种美好的艺术,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音乐素养的构建:一是发展自主音乐需要,即是爱音乐、会音乐、用音乐。让学生发现音乐的乐趣,构建音乐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快乐的音乐活动,让学生获得好的心情,培养其音乐兴趣;通过各种音乐活动,让学生养成文明的音乐习惯;二是提高音乐实践能力。为学生积累音乐经验,提高音乐实践能力,包括音乐表达能力、感悟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三是实现音乐情感体验,包括音乐的情感感受、内容情感体验、音乐审美体验等情感体验能力与经验。四是音乐文化理解。构建学生音乐认知,培养其积极健康的音乐价值观。
        四、通过高中声乐教学课堂实践,开展有效地教学实施过程
        (一)课堂声乐教学与声乐实践教学结合的模式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声乐基本技能素质,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验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再创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走出琴房,互相观摩、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例如:在声乐课堂上进行声乐分组观摩,互评式学习,也可以随机地安排学生表演与演唱心得交流。最能让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的便是分组进行声乐观摩比赛。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声乐课上做到凸显学生为主体,然而音乐是体验的艺术,没有参与体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学习,歌唱二度创作、表现都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与体验。
        (二)个体教学模式与合作教学模式的融合
        不同的演唱形式要求学生有不同的角色分工,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教学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有利于人际关系沟通合作的良好空间。即使是独唱也有与伴奏合作的关系,与观众的互动关系。个体教学模式与合作教学模式的融合,构建多元式的教学模式,所谓“合作教学模式”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对唱、齐唱、重唱及合唱等教学模式。这些歌唱形式都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出现,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深知协作配合的重要,通过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训练学生节奏统一、声音和谐、音高准确、声部准确、声部均衡、情绪速度的一致,自觉维护歌唱中旋律、音色、情感的统一,这样学生对歌唱作品的创意情感表达会提高一个层面。
        结语: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生是动态发展的,成长需要过程,教育就应该顺应这种规律,在学习过程中用适当的方法来推动学生们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好,感受与同伴互助、交流的愉悦;学会用音乐用歌声与人分享的快感;这就是学习过程的意义,它淡化了结果,注重的是过程经历以及经验积累。在声乐学科教学实践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达到的目标。然而在高中声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形成乐于表达、善于表现的能力、并能够结合自身的文化知识背景形成对音乐内容的有效理解体验,在形象的学习体验过程中,形成对美的有效感知。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王英奎《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盛群力《学与教学的新方式》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姜孟《递进式教学》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5]吴效锋《新课程 怎样教》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