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格父母”上岗证的思考和建议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   作者:陈水林
[导读] 本文仅仅就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建议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一说,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诸如“合格父母”上岗证要不要、如何获取等问题提出作者的粗浅看法,并就如何提高国民素质给出了两点建议,希望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水林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和平中学  517200
【摘要】本文仅仅就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建议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一说,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诸如“合格父母”上岗证要不要、如何获取等问题提出作者的粗浅看法,并就如何提高国民素质给出了两点建议,希望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合格父母;上岗证;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2-081-02

        2020年5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建议,加强对准父母的教育培训,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此提案一度冲上热搜,也带给我深深的思考。
        思考一:“合格父母”上岗证,要还是不要?
        十四亿人口的中国,人间百态,人与人之间的素质参差不一,生活中不乏优秀的家长,通过言传身教,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将子女教育得知书识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端正。但也有部分家长素质低下,用不入流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如:2020年4月28日《半岛晨报》以《事发泡崖!女士,你这样子真的很丑》为题报道了一则令人气愤的事情——在大连市甘井子区泡崖,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在用力地摇晃着树木,大片花瓣如雨般落下。树下,一名女子(成年人)蹲在地上,借着“花雨”玩起了自拍。地面上,已经覆盖了一层花瓣,摇晃树木显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2020年5月4日,腾讯新闻报道,云南昆明一动物园内,有游客带着孩子死死摁住孔雀合影,甚至动手拔下羽毛。全家人围追堵截孔雀的样子被拍下,视频曝光后引发众怒。如此等等,可谓不胜枚举,这样子的家长哪里还有家长的样子?不合格父母如斯,一代代的言传身教,国民素质咋提高?仅靠学校教育来补救吗?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胜过老师的说教!我曾经在一次家长会上的发言中说过:“一些家长在带小孩遛弯的时候,发现一些花很美,小孩很喜欢,便马上折下来让小孩玩。这往往会让孩子从小就觉得只要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可以占为己有,小小的不良行为做的多了,孩子长大后会变为啥样子?孩子上学后,却要求老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花草,要对他们说花草是供大家欣赏的,不能因为漂亮就折下来占为己有,不然其他人就欣赏不到了......这不是很滑稽吗?如果老师要说的这些话,在小孩入学前就不断从父母口中说出来,效果就绝对不一样了”。很多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可我们不能忘记,孩子一出生就像一张白纸,是无关善恶的。决定孩子后天是善是恶的,恰恰是父母的教育。如果父母一味溺爱,孩子的恶也会从小到大,不断滋生,直到最后无可挽救。
        所以,“合格父母”上岗证是要的,而且非常有必要。
        思考二:“合格父母”上岗证,父母要达到什么标准才合格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说不好,便上网搜索了一下,觉得下面的网上说法可以供参考:
        (一)合格父母的八个标准
        1.无条件的爱:无论我们是做什么的,孩子都会爱我们。所以无乱孩子做了什么,我们对孩子的爱不能放弃,尤其是当孩子犯错以后。面对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认识错误,纠正错误,不能盲目的呵护。爱不是遮风挡雨,爱是让他茁壮成长。
        2.同情:一个好的父母,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答孩子的疑惑和问题。这样就不会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3.一致性:一致性是指言行的一致性。我们不能给孩子建立一套规矩,而自己却是那个经常破坏规矩的人。我们要求孩子的,自己也应该以身作则。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就不要苛求孩子能做到。
        4.沟通:好的父母一定会尝试不同方式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这样我们才能更好了解和教育孩子。通过我们和孩子有效的沟通,也能提升孩子与别人沟通技巧。
        5.倾听:好的父母要善于做一个倾听者,能够听进去孩子的想法和决定,并且要恰当承认他们的想法。听完孩子的想法,我们要分析利弊,让孩子自我决定。
        6.理解:当孩子对说某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应当理解孩子的心情,是喜悦、忧虑、恐惧。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加信任我们。
        7.回应: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正确,回应都是必须的。冷漠只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无助,正确、及时的回应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关怀。
        8.耐心:孩子每天都在你身边,父母的耐心很容易消磨殆尽。对于孩子习惯和性格的养成,都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不断的重复和巩固,才能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和好性格。好的父母应该有耐心去思考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好父母不代表一定要完美,一个父母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到完美,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真正的父母。
        (二)心理学家对世界上20多个国家的10万名8~14岁的孩子进行调查,让每个孩子写出十条“父母应该怎样做和不该怎样做”,答案归纳如下:
        1.孩子在场,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说谎。
        4.父母之间要相互谦让,相互谅解。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平等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全面答复。
        8.在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我在想,这似乎可以作为合格父母标准制订的依据,但如何去衡量?似乎又是另一个问题了,还是留给决策者去思考吧。
        思考三:“合格父母”上岗证,需要参加怎样的培训才可以获得?
        许洪玲委员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
        在校内建设“家长学校”。探索“家长教育”之路的建设,特别是针对有问题倾向的学生家长,建立一对一的授课方案,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以定期讲座、案例分析、现场模拟等形式授课,在监护人群中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
        加强对“准父母”的教育培训。从准备上岗的准父母抓起,让准妈妈们和准爸爸们有充分的“生”和“育”并重的思想准备。“备育学院”培训内容可以结合“备育”特殊阶段,增加孕期和产后抑郁和焦虑症的预防和康复、妈妈身心健康、婴幼儿保健知识、预防接种疫苗常识和婴幼儿心理学等。
        加大财政投入和宣传力度。建议编制家庭教育指导性文件,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不断加大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投入保障力度。建立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支持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应该说,许洪玲委员的建议已经考虑得很全面了,她已经将小孩入学前后甚至是小孩出生前后的家长培训都考虑进去了。但培训内容细化、考核标准制定等等都还需要考虑周全。
        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我是认可许洪玲委员的建议的。



        思考四:“合格父母”上岗证,培训组织、考核评价、证书核发,谁为主体?
        按许洪玲委员的建议是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
        我赞成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但家长想取得“合格父母”上岗证,仅在小孩入小学前进行家长培训是不够的。有一种说法:3岁以前大脑发展最快,婴幼儿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所以,小孩入学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而此时父母“合格”与否就很关键了。
        因此,我个人认为在小孩0—3岁时,家长必须接受社区若干培训,针对0—3岁小孩,家长该如何“育”人,以及小孩进入幼儿园、小学后家长该如何配合学校做好小孩教育工作,进行系列培训,要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要有专门的发证机构。
        思考五:“合格父母”上岗证,培训机构真的能履行培训责任吗?
        早在2011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家长学校规范管理,保障家长学校工作的有效开展,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曾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长学校是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素质的重要场所,是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全文从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组织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家长学校的工作进行了规范,对加强家长学校的指导与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6年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9部门还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其中提出:未来五年——1.在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城市学校建校率达到90%,农村学校达到80%。2.确保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家庭教育指导和一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大家都心知肚明家长到位,中国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改变。可是,全国的家长学校都真正发挥作用了吗?应该有不少都是挂着牌不“办学”吧?上面来人检查,也只是看看场地,看看纸质材料吧?以后检查,不妨试试要求提供培训实况录像,看看有多少家长学校培训达标?因此,我不得不怀疑:在社区设置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谁敢保证不会走过场?
        思考六:“合格父母”上岗证,家长能保证培训时间吗?
        家长学校是指以婴幼儿、中小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以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业余教育形式。任务是促进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配合学校教育的实施;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为子女的成长造就一个适宜的家庭教育环境。一般多由中小学校、妇联、妇幼保健院(所)、家庭教育研究会等部门兼办。家长能参加培训,考取“合格父母”上岗证,当然是好事。
        但我不得不思考:家长能保证培训时间吗?平时,学校开个家长会都有家长因为工作原因请假,何况“合格父母”上岗证培训?这个培训毕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结业的啊。现在不少父母在外务工,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家长,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外务工的,学生基本上是在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身边长大,这些家长谁给他长假参加培训?就算有假期了,对某些贫困家庭来说,没有了工资收入,会明显影响生计,那谁来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许洪玲委员说:“加大财政投入和宣传力度。建议编制家庭教育指导性文件,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不断加大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投入保障力度。建立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支持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健康持续发展。”这里有没有解决贫困家庭家长参加培训时的生活补助的预算呢?
        我们常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所思考的问题,都是基于一个山区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思维和掌握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其实,一个措施、制度的落地,需要思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所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希望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最后是关于“合格父母”上岗证的建议——
        基于前面的思考,我认为在中国要全面推行“合格父母”上岗证,是很难行得通的,虽然它很必要。为此,我有如下建议:
        1.建立长效机制,用数代人的努力来彻底改变国民素质。
        现在的在校生,未来几乎都会成为家长。因此,我在想: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是否还可以赋予学生“家长”角色?比如,我们教育学生在坐公交车时碰到老、弱、病、残的人,要帮一把、要让座,那可否对学生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学生是家长,带着自己的小孩坐公交车碰到这种情况,要怎么做?恐怕最佳答案是家长主动帮扶他人并让出座位,来个言传身教,当然还可以让小孩也参与其中,如此等等。这样的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要怎么做人,还让学生明白如果自己是一个家长,该如何做?如此,从幼儿园到大学,一代一代接力教育,等这些学生成了家长,又能正确履行教育小孩责任,那我们的国民素质提高便可预期。
        2.“强制亲职教育”让不合格父母“回炉再造”,让家庭教育纳入
        法治层面。
        下面一个案例,最后的处理方式,我觉得挺好,不合格父母就要强
        制接受“回炉再造”,这既是惩戒,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据2020年7月22日“CCTV热线12”消息,2019年4月19日,江苏省张家港市一名叫成然的16岁的少年,在15岁的韩某授意下,和两个未满16岁的同伙殴打、非法拘禁一名14岁少女长达50多小时,涉嫌非法拘禁罪。而案发时,这名少年的父母居然一直没有联系过他。
        这50个小时是周五傍晚到周日晚上,不满17岁的孩子一直没有回家,父母却不闻不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日前,这对失职的父母被检察院责令接受“强制亲职教育”。
        4月23日,张家港市检察院对成然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同时责令其父母接受为期一年的“强制亲职教育”,并向张家港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发出《亲职教育辅导委托函》。
        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盛敏表示,“强制亲职教育”是指国家强制要求涉罪未成年人或未成年被害人的父母接受专业的教育指导,其目的不仅在于提升父母教养子女的技巧与能力,更在于督促父母切实履行其监护教育职责。
        检察官从成然的父母那里了解到,成然是一个从小就因学习成绩差而非常自卑的孩子,中考成绩一塌糊涂,上了一所技能培训学校,交上不良朋友后开始抽烟、喝酒、夜不归宿,他的父母却不闻不问。
        在向张家港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发出的《亲职教育辅导委托函》中,写着责令这对父母接受亲职教育辅导的理由——“对成然长期留宿宾馆、不回家居住、交友不慎,抽烟喝酒等缺乏有力监管,导致成然实施犯罪行为。”
        张家港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老师朱冬梅,也参加了4月23日的不起诉和训诫。听承办检察官盛敏介绍了相关案情和社会调查情况,沟通了这个家庭存在的问题,拟定了初步的亲职教育方案。
        央广评论员张彬表示,“强制亲职教育”系国家公权力强制介入干预家庭监护的一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以及传统观念等束缚,有些父母不懂得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有父母遗弃孩子的极端现象,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疏于管教,导致未成年人最终走上歧途,所以,对于不称职的父母进行“强制亲职教育”势在必行。
        从社会意义上来讲,“强制亲职教育”不仅提升父母的监护责任,提高他们教育子女方面的专业化程度,更是一种法治意义上的提醒和棒喝。将家庭教育纳入法治层面,可以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引导父母科学理性教育孩子,甚至可以对父母进行强制监督,意义深远。
        结语:家庭教育成败主要在家长,但如何让家长合格上岗,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全社会共同探讨,出谋划策,制定科学、可行的方案,让父母持“合格证”上岗,进而提高国民素质,此乃国家大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