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湖南省常德市浦沅实验学校 415000
摘要:目前,以多元整合背景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本文的重心是整合幼儿园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效能,为幼儿教师提供更优质的培训,采取多元培训的方式促进幼儿教师发展。
关键词:多元整合背景;幼儿教师;发展模式
实践证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的理论学习,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认知;第二阶段,实践理论,这个阶段可以通过单人的教学经验积累,印证理论,同样也可以通过多人研讨积累他人成功教学,印证理论。基于有效的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多元整合实效性更高。
一、立足校园,构建多元培训体系,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一)整合校园优质教学资源,营造多元培训环境
1.成立领导小组
在构建多元培训体系的过程中,领导小组的作用和职能不可代替。在建立领导小组的时候,尽量选择资历较深的幼儿教师作为小组组长,并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探讨培训中心,使校园多元培训体系的建立和管理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2.倡导互动
在幼儿园教育专业发展的多元培训体系当中,领导小组要重视规章制度的施行,要尊重每一位幼儿教师的人格,相信每位幼儿教师都是富有创造的智慧体;要通过鼓励原则的正确应用激发幼儿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良性竞争,促使幼儿教师在多元培训的过程中感悟专业发展对自己的重要意义,亦让幼儿教师意识到他人的优点,掌握借鉴他人成就的方式方法。并且在培训过程中诱发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实践能力:注重借鉴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注重审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改善对策;注重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方式方法学习,多和专家培训教师交流、多和院长交流、多和其他幼儿教师交流,让幼儿教师在浓烈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从而让幼儿教师在培训中得到发展。
3.绩效激励
在多元培训重,领导小组要重视激励的有效应用,不断学习先进的理论完善绩效评价机制,促进幼儿教师的竞争意识始终保持高昂的状态。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让幼儿教师在培训的过程重自主的学习,自主的和他人沟通,自主的和他人交流,从而让多元培训充满积极的氛围,这样更有利激发幼儿教师的卡能力。
(二)发挥幼儿教师的优势,分层培训
1.发挥培训优势,分层培训
根据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将其分在不同的培训班中学习。
(1)基础理论培训机构
针对才步入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施行基础理论培训,让这部分幼儿教师尽快掌握幼儿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注意事项,明确教学基本任务,从而促进这部分教师更快的适应幼儿园教学环境,为其成长缩短时间。
(2)发展层面培训机构
对于发展层面的幼儿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已经有相关的经验,这类教师已经在教学中有了明确的教学观念,有了正确的教学思想,对于这类教师的培训更多的是基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为这类教师提供专业更深、研究更精的发展路径或渠道。
2.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展开培训工作
对于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可以在培训当中主持自身骨干教师亲身说教的培训活动,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供青年幼儿教师学习。
形式一:在培训中,开设主题,让骨干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心得,让青年幼儿教师学习经验。这种方式在培训当中不常用,因为青年幼儿教师有可能遇到的教学问题得不到骨干教师的有效解答,而培训时间也相对有限,骨干教师不可能为每位青年教师说出意见和看法。
形式二:开设主题,青年幼儿教师和骨干教师之间直接对话,模拟上一堂课的情形,这样的形式,骨干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存在的教学理念都可以和青年幼儿教师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更能提醒按青年幼儿教师和骨干教师之间的相互差距,更有益青年幼儿教师的成长,同样的,这种模式之下,骨干教师也可以从青年幼儿教师那里学习到相应的先进思想,将其应用在以后的幼儿教育教学当中去。
(三)利用好校园资源,构建特色培训模式
1.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优势
(1)人力资源
骨干教师、青年幼儿教师、园长等。
(2)教学硬件资源
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
(3)教材资源
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依据培训内容,精心挑选有关书籍、复印相关资料,如《幼儿园早期阅读分级》、《课程改革与教师的角色转变》、《幼儿园纲要解读》等。
2.构建特色培训模式
(1)专家培训
为了引导教师学习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占领时代的制高点,定期邀请专家、学者、特级教师来园讲座,或提供机会让教师走出去听专家报告。
(2)专题讲栏
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根据当今和未来教育的特点,针对某一专题而展开培训。
(3)互联网互动
以科技为背景,实现幼儿园之间相连的可能性存在,搭建多所幼儿园院校结合培训体系,促进幼儿园教师和其他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多元化背景下,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就务必要结合幼儿园有效的教学资源对幼儿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激发幼儿教师潜能。
参考文献:
[1]金香花,白美花.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角下的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重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5):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