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君
定边县衣食梁幼儿园 718603
内容摘要
幼儿教育小学化在近些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虽然国家已经认识到小学化的危害,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整改文件,但很多家长在观念上还是不能够很好的转变,所以,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确保幼儿园生源,忽略幼儿发展规律提前教授小学知识,导致孩子的身心发展不科学,幼儿的学习兴趣被降低,早早出现厌学现象,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上小学不要太吃力与幼儿园合力促成了幼儿园小学化的不良现象,殊不知这样做对孩子的危害,违背幼儿天性,提前让孩子感受学习压力,并不会让孩子更好的发展,而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
关键词:小学化 儿童发展规律 超前教育 儿童学习习惯
近年来“幼儿教育”成了热门词汇,不论是行内还是行外都盛行起了一股幼儿教育的热潮,与此同时幼儿教育这个香饽饽也成为了很多商家牟利的一个代名词,许许多多幼教机构为了迎合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的热切需求,满足家长希望孩子似乎越早学习就越早成才的思想,在孩子们本该快乐的、探索的年纪让他们提前进入了还不属于他们的领域,而与此同时,相关的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这些问题的出现家长们还没有意识到危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把这些问题反馈给大家,更有义务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纠正和扭转这种思想。
幼儿园是孩子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第一次走出家庭的庇佑、父母的翅膀下的“冒险”,对于幼儿来说玩耍是他们的天性,更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从出生那一天起,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各种感官开始接触这个陌生的世界,在他们眼中世界是有趣的,多彩的,有棱有角又圆润如珠,太多的感觉甚至让他们猝不及防,我们的父母在孩子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有着最自然最天然的教育方法,用玩具带领孩子的目光,用声音唤醒孩子的梦乡,用拥抱温暖孩子的心田。那个时候我们家长并不着急。但是当孩子们渐渐长大,会走路、表达、会模仿的是时候,家长的期望也随之而来,而幼儿园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满足家长寻求期望值的阵地。
首先我们要了解幼儿教育的含义。
幼儿教育指的是针对3—6岁的学前儿童制定的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生活中出现的任何事物极具探索性,乐于学习跟模仿,会对任何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因此幼儿园教育在这一块专注于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儿童天生对这个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幼儿教育就是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相反我们家长把这个对世界的认知学习,理解成了文化知识的学习,殊不知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对幼儿的危害。
一、父母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教育方式和对幼儿自身发展规律认识不足。
由于上一代人各方面原因未能走出农田,走出土地,因此对下一代的要求就更加迫切,希望孩子能够尽早的学习文化知识,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会读、会写、会算数,就算在幼儿园学到了知识,殊不知让幼儿过早的学习文化知识反而会让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早早的就开始厌学。
二、小学化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幼儿的探索跟认知,违背育儿的天性,过早的开发幼儿智力损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剥夺了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
小学化的课堂把幼儿封闭在教室,取消了自由活动的时间,限制了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发展,《指南》当中把幼儿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可见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幼儿天生好动,他们正是用小手触摸世界,用眼睛观察世界,用心灵感受世界的时候。儿童的智力尚未发育完全的时候,错误的介入条框教育模式,抹杀了孩子的童真和快乐,不利于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个领域的发展。
经常听老年人们说一句话:“三翻六坐九爬爬”。古人其实很早就总结出了幼儿成长的规律,可是由于一部分家长对于幼儿上小学一年级课程困难的焦虑情绪,宁可忽视幼儿的成长规律,有一部分家长还到学校要求幼儿园必须要给孩子教文化知识,因此,为满足部分家长的需求,很多幼儿园开始提前教授小学一二年级知识,甚至还开展了特色课程,包括手指算、英语等等,孩子们尚未发育好的手指过早的开始书写家庭作业,导致手指变形,同时家庭作业也剥夺了孩子大量游戏的时间,很多小朋友边哭边写作业,这样的教育孩子还能有兴趣么?这样的学校孩子还愿意来么?
幼儿园小学化满足了部分家长的需要,从而滋生了其他家长的紧张心理,也投入到小学化的队伍中,这种现象也衍生出了许多幼小衔接机构从中牟利,这样的机构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教育教学不按照教育大纲要求,一味地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简单教授小学低段知识,有些教师甚至未取得教师资格证,部分生字的书写都不规范,这些教育机构的乱象,对学前教育整体的健康发展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来自小学教师的声音。
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小学教师对幼儿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们的一些学习问题也比较头疼,可能刚开始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孩子学习起来相对零起步的孩子比较轻松,但同样也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中不够专注,导致学习习惯较差;部分知识有误差,不容易纠正;数学学过手指算的孩子在练习口算心算的时候有些吃力,较难纠正。到了三年级终于暴露出基础差的问题。
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的就是指导幼儿教育工作者了解幼儿发展规律,能够更好的根据幼儿发展规律科学的开展保教工作,换一句话说,国家比老百姓更重视人才的培养,而且一定是科学健康的培养。
总之,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成长有害无利,家长不要急于求成,儿童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我们不要让孩子过早的劳累过度。各省市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小学教育零起步,所以家长不要有焦虑的情绪,在一步步规范的教育环境中,相信我们的孩子会健康的成长。幼儿园也会通过幼小衔接的各种活动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我们将会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环境的幼小衔接的途径 ,帮助儿童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儿童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同时我们也想告诉家长:牵着你的蜗牛慢慢走,把童年还给孩子,把童真还给孩子。
参考文献
[1]2012教育部正式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教育部颁发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3]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出版的《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