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0期   作者:其格勒很
[导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读则是促使学生掌握这一技能的主要途径。
        其格勒很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完全小学016200
        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读则是促使学生掌握这一技能的主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在熟读与背诵的过程中逐渐将书面语言内化成为他们自己的语言,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增强小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有效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朗读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朗读教学的高质量开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进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朗读只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而出现,但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朗读是学生培养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知识面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正确的朗读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对于生字词的认识能力,更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一、培养朗读的兴趣
        在教育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课前预习朗读,课堂上理解后进行朗读,课后有感情的朗读及背诵。要达到课标中的要求,笔者认为首先应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抓起。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朗读的乐趣。教师的语言应该是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能够很快把学生的情感带入文本中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还要有细腻丰富的情感、以及准确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必要时还可借助音乐、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朗读带给他们美的熏陶。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时,开头的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个排比句中,描写了燕子、杨柳、桃花三种景物,为了让学生较快的进入情境,笔者用文字配上插图以及舒缓的音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不仅读得到位,而且能够很快得把这个经典的句子背下来。
        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朗读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可以拓展延伸到生活中。定期在班级举行朗读比赛,可以是学生自由结合的小组形式,也可以是亲子朗读以及师生合作等形式,学生会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尤其是每年孩子们最喜欢的经典诵读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选择经典的古诗词进行朗读。从选择朗读的题目、背景音乐、服装道具,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准备策划中来。本来学习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难点,那些对注释、句子的分析更是枯燥无味,因为有了展示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非常强,为了朗读的到位精彩,学生会下很多功夫。他们会搜集作者资料、了解创作背景,深入理解作品的意思和内涵。
        一切学习活动都变成了主动学习,他们还乐此不疲。以此经典朗诵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朗读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掌握朗读的技巧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经典的篇目,怎样指导学生读好这些作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在朗读时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朗读方法。
        (一)读准每个字的音节,包括声母、韵母,前后鼻音等。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因为,我们所教的学生参差不齐,有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因此,在朗读时就会因为地域出现不同发音的问题,我们应该善于归类总结,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朗读的方法,不断训练强化。而学习语言是需要环境和氛围的,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急于求成。要对那些发音不准的学生多一些帮助和耐心。
        (二)在朗读时遇到较长的句子时,学会根据意思恰当停顿。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长句子的断句,教师可以结合例句进行断句的练习,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感,日积月累学生就会较准确的掌握。
        (三)指导学生能标注重音,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灵活处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朗读练习。重音的朗读,还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之前先要认真感悟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侧重点在哪?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本去朗读。
        (四)读好基本的句型,如感叹句、问句、祈使句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想象力,边读边想象,教师还可以在语调和重音等方面进行引导。这样就能读好这些特殊的句型。
        三、明确朗读的层次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难读的生字、词语的读音。也可以要求学生大声给家长朗读课文,亲子之间一起朗读。家长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为课堂的学习做好准备。
        虽然一节课四十分钟,我们也要舍得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首先,就是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此时的读不同于课前的朗读,一个班的学生都沉浸在阅读中,朗朗的读书声、亦或是书本的翻动声,都是一种美的熏陶。这种阅读的氛围带给学生的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影响。在课堂上的自读,我们就可以依据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带着要求去边读边思考。如低段只要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会标注自然段就行;中段就要求在此基础上,能够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高段要求不仅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梳理文章的结构。要严格按照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语文能力。学生自读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总之,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扎实地搞好语文朗读教学,不但能够帮助小学生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正确看待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进而逐渐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洪珍.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率的具体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2):60-62.
        [2]胡勤.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98+127.
        [3]贾兵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提高探析[J].甘肃教育,2018(22):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