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0期   作者:杨克纯
[导读] 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探究,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展开朗读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杨克纯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汪洋镇涂家九年制学校  620587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重视力度的加大,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得到了质的提高,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增加朗读教学的时间,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展开朗读教学,不但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朗读能力,而且对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美的鉴赏与感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探究,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展开朗读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是学生积累知识、养成习惯、形成能力的关键时期,应该得到小学教师们的重视。朗读作为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才能纠正发音、形成语感。朗读是促使学生形成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样也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识记更多生字、学习更多语言表达的最佳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开展朗读教学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效率。因此,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存在的重要意义分析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为日后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中的基础环节。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学校不仅仅要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技能,而且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心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当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他们能够通过朗读文章,深刻领会与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学习文章中情感的细腻表达,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学习调节自己面对生活与学习中困难时的情绪与情感,对未来的生活与工作充满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态度,从而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朗读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2.1 通过示范朗读传授朗读小技巧
        因为小学生对朗读的理解尚浅,也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甚至大多数小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思想感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为学生进行朗读的示范并进行适当的讲解,而学生也会在模仿教师朗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并逐渐提高朗读能力与水平。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理解并感悟《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布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一随堂小作业,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当然,在让学生开始朗读之前,教师首先自己朗读为学生做一个示范,教师要用缓慢的、悠扬的声调与语气来朗读课文,在“可爱”、“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懒洋洋地”、“威武”等词语上要用重音并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从而让学生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与富饶,然后再让学生开始自行朗读。学生在模仿教师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走下讲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领悟与体会文章的情感与中心思想并促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与要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与素养。


        2.2 通过组织有趣的朗读活动激发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自发学习的主要动力。朗读教学不断能够逐渐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与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文化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的整体水平与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一些有趣的朗读活动来激起学生参与朗读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在朗读活动中相互学习朗读技巧、交流朗读心得,共同提高朗读能力,树立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与勇气。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朗读教学中开展“我是小小朗读评判师”的朗读活动,即在组织学生到讲台上完成朗读后,教师将对学生朗读评价的权利交给班级的其他学生,让其他学生做一次“朗读评判师”,说一说该名学生朗读中值得学习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直接加以评价并找出错误,这会直接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对朗读产生挫败感,而让其他学生进行评判时会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这样在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二次理解与深度加工。与此同时,该活动的开展也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势以及不足,让学生树立了朗读的信心,并能够为学生改进自己的朗读提供一些思路,这对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同样有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2.3 通过丰富朗读形式提高朗读的效果
        常见的朗读形式有很多中,包括齐读、范读、伴读、轮读、接读、领导读、交互读、分组读、表情读、对话读、高低音读等,但是当前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偏重于采用齐读的朗读形式。虽然齐读能够节省课堂时间,且能够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但是总是采用这种朗读方式会导致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并产生厌烦的心理。事实上,不同的朗读形式也具有不同的功能,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所要朗读文章的内容与特点,以此为依据选择更适合的朗读形式,这样才能时刻保持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与热情。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日月潭》这篇课文时,可以采取“删减词语对比朗读”的形式,即通过将文章中的一些词语删掉,让学生感受与比较删掉之前与删掉之后朗读的效果,如删掉第三段清晨描写中的“薄薄的”、“隐隐约约地”等词语进行朗读并与原文朗读进行比较,而学生在反复的比较朗读中,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使用这些词语的用意所在,并能够更好地领会日月潭清晨的美。
        2.4 通过发现与总结朗读技巧提升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生需要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并传授学生朗读的技巧与方法。例如在教学生朗读中的停顿技巧时,首先,教师在示范朗读时要读好每个句子之间的停顿,要教会学生根据标点符号做好语气上的停顿以及学会长句子的断句等;其次,指导学生朗读文章时学习使用轻重音、高低音以及语速快慢等技巧,要能够深入地体会文章中主人公的真情实感,在示范朗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技巧的深入讲解,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与掌握;最后,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真正涵义,进而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实现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
        综上论述,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不但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语言与素材的积累,提高语文写作能力与水平。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在语文实践教学中不断探寻培养与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进而促使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郭金花.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丽风景——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J].华夏教师,2018(24):69.
        [2]王建民.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20(05):78-79.
        [3]蔡妹烟.走进文本,让朗读有声有色——浅谈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的有效指导[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3):44-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