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0期   作者:梁雁平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经典诵读的方式诵读文章内容,也可以借助经典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梁雁平
        玉林市玉州区仁厚镇茂岑小学,广西  玉林  537000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经典诵读的方式诵读文章内容,也可以借助经典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修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经典诵读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基于此,文章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就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巧妙结合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有效策略
        国学经典是小学语文的一部分,但并不完全与语文重合。如何将小学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巧妙融合在一起是当前语文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文章从体验文学魅力、感受诗词韵味、积累丰富素材、进行拓展延伸、了解传统文化五个角度出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体验文学魅力,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经典诵读,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进行经典诵读之前,教师可以先从网络上搜集相关诵读资料,或自己录制诵读资料,为课堂示范做好准备,同时使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味;然后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对文章的理解进行自主诵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彭鹭或高雪倩朗诵这篇文章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个视频中不仅包含朗诵者的声音,还配以悠扬的音乐和与文章描述相似的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视频默读文章,使学生感受诵读中文章的韵味和魅力。在听完朗诵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赏析文章,分享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并讲述美在哪里。有的学生喜欢文章中关于“地毯”的描述,认为这种比喻的形式将秋季梧桐落叶的壮观描绘了出来,更能震撼心灵;有的学生更喜欢“小巴掌”的描述,认为将金色的叶子比作小巴掌,突出了叶子的灵巧与可爱,更能体现作者的喜爱之情。在学生赏析完文章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理解进行诵读。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遇到自己喜欢的地方情感会更加饱满,也更有表达欲望。教师以经典诵读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有效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也有利于学生赏析能力的提升。
        二、感受诗词韵味,体会诗人情感
        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以经典诵读的方式,感受古诗词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词的停顿以及汉字的运用具有一定的韵律,教师引导学生以经典诵读的方式学习古诗词,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感知,也可以使学生在节奏中了解古诗词的含义,有利于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水平。
        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时,可以先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注释了解诗中的含义,然后进行诵读。有的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停顿的节奏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有的学生则认为诵读的节奏应该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学生阐述自己的理由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并及时纠正学生思考错误的地方;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对古诗含义的了解正确与否。基于学生对古诗含义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在诵读时的感受。有的学生认为在诵读中是一种喜悦的心情,因为是雨后初晴;有的学生认为是一种得意的心情,因为看到了美景。教师引导学生以经典诵读的方式品味古诗,可以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传承传统文化。


        三、积累丰富素材,做好写作铺垫
        写作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没有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写作的技巧。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大量经典文学,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优秀素材,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有着积极作用。
        以《推荐一个好地方》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写作之前,可以先分享一些经典文学,要求学生诵读。比如教师为学生分享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文学履途》等经典文学。在诵读中,学生会了解到花草茂盛的地方可以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来形容;在形容清脆的水声时可以用“如鸣佩环”这样优雅的词汇。在学生诵读一些经典文学,积累相关词汇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写作,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与写作质量。教师通过诵读经典文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进步,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修养,最终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四、进行拓展延伸,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利用经典诵读进行拓展延伸,拓宽学生的视野。一方面教师可以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诵读类似的文章;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诵读内容的内涵或蕴含的情感。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经典文学资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以《囊萤夜读》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就可以拓展延伸,像“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在引导学生诵读这些经典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具体了解这些古人的故事,促进学生了解经典文学中关于优良品质的赞扬,同时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搜集类似的经典文学进行分享并诵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不仅拓宽了视野,同时发现许多故事化成的成语至今还在沿用,并了解了这些成语的含义。教师利用经典诵读拓展延伸,拓宽学生的视野,不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还使学生在追根溯源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最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了解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修养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利用经典诵读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精神修养。在经典诵读中,有许多关于人性的思考以及对提升自身修养的论证,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渗透德育内容,促进学生加强自身建设,最终促进学生精神品质的提升。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周恩来总理明确读书目的的故事,展示了周恩来总理的爱国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可以利用经典诵读引导学生感受周恩来总理的意志。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少年说》,使学生感受梁启超先生对中国青少年寄予的希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还可以引导学生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和精神品质。教师围绕文章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深化学生对文章情感和精神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精神境界的升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总而言之,经典诵读巧妙融入语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地不断摸索和完善。希望文章的一得之见,可以促进经典诵读扎根于小学语文中,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使小学生在素质教育中提升文学素养,发展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娟红.传承经典提高素养:浅谈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汉字文化,2020(4):100-101.
        [2]周冠立.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经典诵读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0(5):109-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