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急诊观察室应用多渠道信息反馈控制对其护理质量提升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7月13期   作者:陆佳宇
[导读] 研究在急诊观察室中应用多渠道信息反馈控制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陆佳宇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目的:研究在急诊观察室中应用多渠道信息反馈控制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我院急诊观察室于2018年1月至12月应用多渠道信息反馈控制,分别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间收治的100例患者为参照组,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及护患问题发生率。结果:实施多渠道信息反馈控制后,我院急诊观察室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较高,且发生护患纠纷及投诉的概率低,与实施该措施前相比,数据差异有显著性存在,P<0.05,即统计学意义参考价值明显。结论:在医院急诊观察室工作中实施多渠道信息反馈控制,能够使护理质量提高,减少护患纠纷及投诉率,促进护患关系的改善。
【关键词】急诊观察室;多渠道信息反馈控制;护理质量;影响

   急诊观察室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收治患者与住院条件不符,但仍需留于急诊科对病情予以观察。急诊观察室的医护人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变化,根据其情况予以医嘱并准确实施治疗,同时还需对患治疗情况进行记录;按时查房并对诊疗计划予以修订,明确重点内容;对患者进行主动巡视、护理及相关情况处理。患者病情变化的及时处理及医嘱的实施与医生、护士以及患者之间的信息反馈效果息息相关,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判断患者情况,并制定相关的治疗方法,避免贻误病情,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1]。为此本文研究了在急诊观察室中实施多渠道信息反馈控制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200例,我院急诊观察室实施多渠道信息反馈控制方法前一年(2017年1月至12月)的患者100例作为参照组,实施后一年(2019年1月至12月)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参照组由68例男性及32例女性组成,年龄区间在20至74岁之间,均值为(45.9±11.8)岁;观察组由62例男性及38例女性组成,年龄区间在22至76岁,均值为(45.3±11.3)岁。将两组患者研究资料(性别及年龄等)予以对比分析,发现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显著性,没有参考价值。本次研究经研究对象及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实施。
1.2研究方法
1.2.1护理人员信息反馈
   对护理人员信息反馈小组予以建立,小组类型包括治疗反馈组、夜班反馈组以及专业反馈组,小组由组员及组长组成,以组长责任制为实施制度,收集护理工作意见并予以总结,定期在科室组织讨论会对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其次,以ISO9001标准制作个人护理质量档案,评价依据为护理质量控制标准,记录护理人员扣分项及加分项,同时定期总结个人问题、分析问题发生原因、改进护理方法并跟踪实施效果。护理质量档案的填写需准确、真实,填写日期为每月初的前十天,将护理档案中记录的分数作为对护理人员绩效评估的依据,奖惩明确。
1.2.2患者信息反馈
   患者的信息反馈与护理质量的改变息息相关,对患者信息的收集可采取意见本、座谈会、满意度调查及床旁交班等多种方式实施,以解决问题的紧急程度对信息进行排序并依次解决,最好能够做到当日反馈当日解决,若问题较为困难或超出了护理人员经验范围,可对科室主任或护士长等职称较高的人员予以请示,并及时答复患者。比如患者需定时翻身,那么可询问其姿势维持时间,以对护理人员夜间护理情况进行间接了解;对于比较关注收费情况的患者,根据需要对费用登记本予以建立,并做到收费公开、透明,减少多收、漏收等情况发生。费用对患者及家属的公示为2次/d,并嘱咐其签字确认。
1.2.3护理部信息反馈处理
   对各个科室护理质量的检查、反馈由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实施,该组织会每月总结科室护理存在的问题,并以出现原因分析结果为根据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同时可建立信息互通本对护理人员进行信息传达,使其尽早明白护理质量检查结果及自身存在问题,若问题较为复杂可在科室内部对质量分析会予以开展,查找问题原因并对护理措施予以制定,改善后的护理计划需对护理部进行反馈,并于其同意后实施。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各科室需将改进后护理措施效果反馈于护理部,由护理部决定是否进一步改进护理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指标为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急诊观察室投诉率、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数据收集方法以调查问卷为主,投诉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以意见本信息为主要依据。以上数据均为计数数据,并需于SPSS 23.0统计学软件中实施X2检验,统计学意义存在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数据对比
    与参照组患者总护理满意度的86%相比较,观察组100例患者中95例对护理满意,总满意度较高,并且P=0.0300,差异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明显。

3 讨论
   急诊观察室收治患者的病情较急,出现变化的概率较高,需要护理人员的重点观察及正确护理。但急诊观察室工作较多,人员流动大,若患者病情复杂,可能会出现护理不及时等问题,从而引发医患纠纷,使护理质量及效果降低,甚至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2]。所以在急诊观察室工作中,信息的及时和准确反馈极为重要,信息反馈是指将输出的信息予以处理后再由输入端流入,从而提高系统功能及工作能力,达到管理控制整个系统的目的。在护理工作中实施多渠道信息反馈控制可增加信息反馈渠道,使不同的信息得到综合取舍,并在护理质量部及各个科室予以处理后,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观察实施效果,再反馈于护理质量部来判断护理方法是否还需完善,这对于护理满意度、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以及护患纠纷的降低都具有极大价值[3]。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在实施多渠道信息反馈控制之前,我院急诊观察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低于实施后,且实施前出现投诉、护患纠纷的概率比实施后高,实施前后数据的差异十分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参考价值(P<0.05),该结果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4]。
   因此,在急诊观察室中实施多渠道信息反馈控制可使护理质量、医院社会效益、管理质量等得到提高,同时降低了护患纠纷以及投诉事件的发生率,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形成及发展,可予以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娟.多渠道信息反馈控制对急诊观察室护理质量的提升[J].医疗装备,2018,31(11):72-73.
[2]凌琴.多渠道信息反馈控制对急诊观察室护理质量的提升作用[J].养生保健指南,2017(8):232,175.
[3]沈兰.绩效考核与责任制管理对急诊观察室护理管理效果的影响[J].糖尿病天地,2019,16(2):229.
[4]孙可.责任制分层管理对急诊观察室护理效果的影响[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4):94-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