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浸润性肺腺癌的CT征象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7月13期   作者:徐成安
[导读] 分析微浸润性肺腺瘤超高分辨率CT表现的影像特征:

徐成安
(淮安市肿瘤医院影像科;江苏淮安223200)
【摘要】目的:分析微浸润性肺腺瘤超高分辨率CT表现的影像特征:
方法:选取53例微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结节共计57枚,术前行CT扫描,在病理学的基础上对CT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枚MA结节共计4例,单发MIA结节共计49例。 1枚实性结节,26枚混合磨玻璃结节,30枚纯磨玻璃结节;病灶直径(1.5 ±06)cm,6枚不规则形结节,S1枚椭圆形/类圆形结节;4枚胸膜凹陷征,24枚血管集束征,13枚细支气管充气征,10枚空泡征,19枚分叶征,52校瘤-肺界面征清楚。对MGGN量化分型,1枚Ⅰ-Ⅱ型,25枚Ⅲ~Ⅴ型;结论:CT扫描表现为椭圆形或类圆形,高量化MGGN或PGGN ,瘤-肺界限清楚,有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及细支气管充气征,邻近胸膜轻度凹陷,无胸膜侵犯、远处转移及淋巴结,应高度怀疑微浸润性肺腺癌。
【关键词】:微浸润性肺腺癌回顾性分析CT表现
微浸润肺腺癌是一个新出现的腺癌分类术语,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去,存活率相对较高,难点在于诊断"。因此,本次研究选取53例微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结节共计S7枚,术前行CT扫描,在病理学的基础上对CT表现进行对照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3例微浸润性肺腺癌患者中,单发微浸润性肺腺癌共计49例,两枚微浸润性肺腺癌共计4例,男女比例为14:39,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9.1)岁。患者均无胸膜侵犯、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胸腔镜楔形切除41枚,胸腔镜肺段切除9枚,肺叶手术切除7枚。
1.2 CT扫描方法
取仰卧位,从肺尖至肺底,两侧包括腋窝、胸壁。扫描参数:图像矩阵512x512,FOV 36mm,滤过函数C,重建层厚和间隔均为5mm,FOV 400 mm.扫描时间5 ~7s,螺距1.08,120kv,250 mA,准直0.625 mm x 64,发现病灶后,通过超高分辨率靶对病灶进行扫描,扫描参数:图像矩阵1024 x 1024,滤过函数F,重建层厚和间隔均为1mm,FOV 180 mm,扫描时间1~3s,螺距0.64,120kV,300 mA,准直0.625 mm x 64。
1.3CT图像分析
通过Philips工作站对所有图像进行重建处理,窗宽350 HU,纵隔窗观察窗位40 HU:窗宽1450 HU,肺窗窗位-520 HU.分析其大小、密度、位置,其他象征包括:(1)肺-瘤界面(清楚、不清楚);(2)形状(不规则形、椭圆形、类圆形);(3)胸膜凹陷征;(4)内部结构(血管集束、细支气管充气、空泡征):(5)(边界毛刺、分叶、光滑)
1.4观察指标
混合磨玻璃结节量化分型及磨玻璃结节类型依照实性成分占比将结节分为实性、混合磨玻璃和纯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长径为三维实性成分最大长径,结节长径为三维最大长径,根据[(GGO最大径-实性最大径)/GGO最大径× 100%]的计算方法进行分型处理。

将0%记为Ⅰ型,将1%-25%记为Ⅱ 型,将26%-50%记为Ⅲ型,将51%-75%记为Ⅳ型,将76%-100%记为Ⅴ型,低量化为Ⅰ-Ⅱ型,商量化为Ⅲ~Ⅴ型。
2.结果
53例微浸润性肺腺癌患者中,两枚微浸润性肺腺癌共计4例,单发微漫润性肺腺癌共计49例。左肺下叶7枚,左肺上叶 15枚,右肺下叶14枚,右肺中叶2枚,右肺上叶19枚。SN1枚,MGGN 26枚,PG-GN 30枚,病变最大径范围0.4 ~ 2.5cm,平均(1.5 ±0.4) cm.病变胸膜凹陷征4枚,血管集東征24枚,细支气管充气征13枚,空泡征10枚,痛-肺界限清楚52枚,不规则形6枚,椭圆形/类圆形51枚。对26枚MGGN量化分型:0枚Ⅰ型,1枚Ⅱ型,7枚Ⅲ型,14枚Ⅳ型,4枚Ⅴ型。57枚微浸润性肺腺癌结节均无胸膜侵犯、远处转移及淋巴结。
3.讨论
3.1病理起源
微浸润性肺腺癌浸润成分的判断指标有:(1)癌细胞浸润肌纤维母细胞间质:(2)出现贴驶生长以外的类型。若肿瘤侵犯胸膜、血管、淋巴管,则可以认定患者患有浸洞性腺瘤。
3.2影像学表现
3.2.1形状
椭圆形/类圆形占89.5%,主要由于在受表面各向张力的影响下,早期伏壁样生长的肿瘤细胞生长较慢,病灶趋向于球形2,不规则形占10.5%,主要由表面张力及局部生长不平衡所致,并且突破基底膜浸润成分增多,致使肿瘤开关不规则。
3.2.2瘤-肺界面
肿瘤早期无论是生长过于迅速还是过于缓慢都会产生瘤-肺界面。经过观察后可以发现,部分结节边缘呈直边状,未被逾越的小叶间隔,这也是该疾病的一大特点.
3.2.3 毛刺征及分叶征
毛刺征为肺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的反应或肿瘤细胞沿肺间质浸润生长,一般表现为棘突、毛刺等征象。出现分叶征的原因主要在于肿瘤生长受到纤维组织/周围肺间质的限制,周边应力不均衡,分叶征及毛刺征的出现,意味着实性结节的特异及敏感征象,生长较慢并且侵袭性较弱,相比于浸润性肺腺癌来说出现几率明显较低。
综上所述,超高分辨率CT相比于常规CT来说,能量提供更加丰富的诊断信息。微浸润性肺腺癌CT扫描表现为椭圆形类圆形,高量化MGGN或PGGN,瘤肺界限清楚,有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及细支气管充气征,邻近胸膜轻度凹陷,无胸膜侵犯、远处转移及淋巴结,应高度怀疑微浸润性肺腺癌。
参考文献
[1]孟宪平,谢旭刚,朱建新,陈则君,顾亚婷,王林,超高分辨率CT在肺部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5(24:17-180.
[2]罗风莲,王亮,李玉伟,最大径2cm以下肺小结节诊断中超高分辨率薄层CT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104):604-6.
[3]李鲁,李惠民,舒锦尔,潘江峰,周绍斌,徐义斌、生理通气辅助超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探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5,21(03:228231.
[4]李明安,鲜军舫,陈青华,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内耳超高分辨率CT表现U.
[5]朱慧媛张莲,王亚丽、杨洋、毛海霞李飞、孙希文、超高分辨率CT靶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73809:165-170中国医学影技术2015308:14-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