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性阅读策略在外国文学鉴赏中的应用------ 以A Red Red Rose 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0期   作者:黄文楹
[导读] 英语诗歌凭借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向、富有音乐美的韵律成为高中英语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由于应试教育和教师自身素养的限制,高中阶段的英语诗歌教学及探索较为零散,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黄文楹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13000
        【摘要】英语诗歌凭借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向、富有音乐美的韵律成为高中英语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由于应试教育和教师自身素养的限制,高中阶段的英语诗歌教学及探索较为零散,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以译林版高中《英语》M8U1 the written word 中 A Red Red Rose的教学为例,阐述主体间性对话阅读策略指导下的高中英语诗歌教学应把握的关键点,深度剖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了解诗歌的赏析维度,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意义,感受诗歌的形式美、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创作美,培养学生的英语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关键词】 对话性阅读;诗歌教学;A Red Red Rose
一.引言-----课例背景
        英国著名诗人托马斯?纳什曾说过,“诗歌是百花之蜜露,科学之精髓,智慧之结晶,天使之警句。”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能让学生提升诗歌鉴赏的能力和搭建了解西方文化的机会,丰富其内心世界、促进其全面发展。主体间性理念指导下的对话性教学既打破了独白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又避免了过度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例借助外国文学中的诗歌学习为平台,呈现了师生、生生、人与文本间对话的阅读策略的实施和应用。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课例教学内容节选自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8 Unit 1 the written word。教学内容是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广为流传的经典诗歌----- A Red Red Rose。本课例是英语诗歌教学的一次尝试,目标是在主体间性对话理念指导下引领学生学会鉴赏英语诗歌,体验作者情感,进而激发自主创作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经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初步了解罗伯特?彭斯和他的诗歌
2.学会鉴赏和背诵这首 A Red Red Rose
3.学会迁移性地鉴赏和表达英语诗歌的意象
三.教学思路
(一)备课思维过程
        选择诗歌作为公开课的题材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挑战。为了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也为了在以零散知识点学习为主的英语课堂中增加一抹亮色,我还是决定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拜倒在“红玫瑰”下。
        深入备课前,我还是信心满满,因为这是一篇结构清晰、语言简单的Project, 在对文字的理解上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诗歌体裁的素材最重要的就是产生共鸣。要让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对一首苏格兰体的爱情诗把握得很精准,这似乎不太容易。
        所以我想素材的搜集应该着眼于感官的刺激上,比如视频、音频、图片。于是我挑选了一段现场演唱的《红玫瑰》视频,彭斯创作的另一首代表作《魂断蓝桥》的主题曲的音频和一些电影海报,希望通过这些素材营造氛围、重温经典,激发学生间、与老师及与文本的对话欲望,提升对话质量。我很庆幸,这一初衷在学生原有的人文情怀之上得以顺利实现。
        其次,诗歌里的灵魂是随着情感的流露而得以呈现的。所以对这首诗的朗读便成为了本堂课的焦点。备课时,在反复诵读、不断推敲的基础上,我将对诗歌的赏析分成章节、格式、押韵、语言、意象等五个角度,立体化地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播放课前由四名学生录制的微视频,讨论最喜爱的诗人,激发学习兴趣,展示文学才华和创造力,引出罗伯特?彭斯。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对话的方式探知学生原有的文学素养和兴趣点,引发对诗歌学习的热情及对作者的了解兴趣。


Step 2: Lead-in
        播放音频由罗伯特?彭斯创作的苏格兰歌曲 Auld Lang Syne,增强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和引发对苏格兰方言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人本对话的方式渲染课堂氛围,为诗歌学习创设环境。
Step 3: Ex-learning reading
1.了解罗伯特?彭斯的生平,走进作者的时代。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借助于介绍罗伯特?彭斯的短文,在老师的引导下提炼出作者的基本信息,有利于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真情实感,为自己的创作奠定基础。
2.了解罗伯特?彭斯的诗歌特点,感知浪漫主义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人本对话的方式感受浪漫主义题材的诗歌特点,初探诗歌的意象美。
Step 4: 赏析诗歌 A Red, Red Rose
        从以下6个维度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形式美、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创作美
Four stanzas、Its imagery、Its format、 Its rhyme、Its language、Its morality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与作者进行真实而深入的对话,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激发自身的创作热情。
Step 5: 背诵和表演诗歌
四人成组,轮流朗诵或背诵诗歌,互相欣赏和点评,并自愿展示小组的表演。
        【设计意图】同龄人之间思想的交流更会碰撞出火花,从不同性格的孩子口中诵读出的诗歌也各具特色,会让更多的学生感受诗歌的主题意义和创作的美好,激活作品的生命。
Step 6: 用掌握的感受力表现另外两首现代诗的意境
        Try to expres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two poems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Huangyan Island”
        【设计意图】诗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但在培养思维、理解、审美和表达的层面不无共通之处。本节课已经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上做了一些铺垫,最后一个环节的呈现则是水到渠成的。因此,两首现代诗的演绎会将整节课推向一个高潮,也加深学生与诗歌这种体裁的作品之间的对话质量。
Step 7: 课后拓展练习
四-六人成组,根据诗歌对形式美、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的要求创作有主题意义的诗歌。
【设计意图】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并让学生与自我情感以及与诗歌的对话得以升华。
四.教学反思
        试上过一次之后,听课老师都觉得本堂课的基本目标已达成,但是朗读的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而且整堂课缺乏一个亮点。于是,我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在学习《红玫瑰》的基础上,用另外两首诗为学生们提供施展所学的舞台。我选择了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里的一个片段和网民们创作的《夺取黄岩岛》,这两个素材刚好就是现代诗的格式,又非常地贴近时代,学生们果真兴趣盎然,个别人文素养高的孩子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
        语言课其实就是一个舞台,可以表达,也可以感受。她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而应该是充满了力量和温度。这样的力量和温度来自于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我会在常态课上也坚持这样去做。
引用文献
陈开池 2016 基于思维型阅读的高中英语诗歌教学“四力”模式 [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6):197-199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梅德明,王蔷. 2018. 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备注】本论文是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主体间性理念下对话性阅读教学探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JK-JZ2019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