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早期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与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0期   作者: 宋 欣
[导读] 现代脑科学、生理学、儿科学、发展心理学、学习科学等学科众多研究成果表明,0-3岁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0-3岁儿童早期科学教养。
        宋 欣
        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涿州         072750
        摘要:现代脑科学、生理学、儿科学、发展心理学、学习科学等学科众多研究成果表明,0-3岁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0-3岁儿童早期科学教养。在这一背景下,从1999年至今,我国机构早期教育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突显出的现实问题是:早教人才需求持续上升,但合格早教师资却严重匮乏。本文基于高职高专早期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与策略分析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职高专;早期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与策略分析
引言
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社会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求早期教育的人员必须具备优异的教学能力,适应幼教事业的创新发展。高职院校中早期教育一直占据整体教育事业的领先地位。但近年来,高职院校早期教育的专业课程安排出现种种缺陷,拖慢了幼教事业的前进脚步。为了更好地开展幼教事业,应具体分析专业课潜藏缺点,做好相关的应对措施,为幼教事业踏平绊脚石。
一、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方向的具体体现。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科学设置课程。(一)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首先需要考虑早期教育机构对人才素养的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第二,以增强学生的科学儿童观与教育观、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为重点;第三,以培养学生早教能力为根本,构建“能力递进,学训交替”的课程体系。(二)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以T学校为例),T学校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早期教育岗位工作为导向,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训为主线,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来实施课程的教学。1.课程体系设计T学校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五个模块组成。公共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是保证早期教育专业人才职业道德素养和基础文化素养所必修的课程。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教师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早期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和婴幼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主要包括婴幼儿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书写技能、乐理与视唱、钢琴与婴幼儿歌曲伴奏、舞蹈与婴幼儿舞创编、美术与婴幼儿美术创作、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
二、以职业岗位为基点,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是首要任务。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学生单项职业技能的训练,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则侧重于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训练。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中职和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两个阶段教育之间衔接的桥梁和纽带,不同点是两个层次间的能力差异。以早教专业为例,在制定早教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把共同点,也就是职业实践能力衔接起来,并突出层次的差异性,这就要依据职业能力标准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充分发挥早教行业、早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早教机构、亲子园等纽带作用,在认真分析中高职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以及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基础上,制定出符合不同层次的早教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连贯和延续。中职阶段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在技能训练方面侧重是婴幼儿日常保育、早期教育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强化,目的是为学生进入未来岗位或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

高职阶段是中职教育的提升和深化,更注重学生早教综合技能的训练,譬如学生组织不同类型婴幼儿活动的能力、评析教学实践案例的能力、婴幼儿健康状况有效的积极干预能力、较高的音乐舞蹈演绎等方面的素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创新性。
三、注重能力培养,体现课程的实践性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实践取向”是课程设置必然的和合理的价值导向选择,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变革的呼唤与回应,更是现实发展的期待与诉求!。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特点,“能力培养”是课程设置中需重点考量的方面。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主动建构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形成个人的实践智慧。在“实践取向”的指导思想下,H校构建了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也构建了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实践教学内容,每门课程均有实践教学大纲。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构建了产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学期遍布、逐步递增,在实施要求上,实行校方、园方双导师制;在目标达成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我国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的未来展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设立早期教育专业,培养早期教育师资。21世纪之后,随着《育婴师(员)国家职业标准》的颁布,早期教育师资培养标准才得以确定。近年来,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由政府主导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得到跨越式发展,早期教育作为托幼一体化的组成部分开始逐渐进入国家政策话语体系中。纵观我国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早期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密切关系,且不同时期的教育供给模式也会影响早期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进入新时代以后,早期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大量专业、合格的早期教育师资成为社会现实之需。但实然状况是,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在储备和培养上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而且还存在着教师称谓不明确,专业属性不强,专业标准不健全,课程目标不统一、从业资格认证制度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显然,在未来发展中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实质性突破。总之,教师的持续发展既要有外在的拉力,推动其发展;还要有内在的动力,驱动其发展。此外,早期教育专业师资不仅仅直接服务于早期教育机构还要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为家庭和社区提供专业的婴幼儿看护和教育的指导服务。所以,早期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未来还要考虑融合性或多样性的培养问题。
结束语
我国0-3岁早期教育市场发展极其不均衡,家庭和社会对早期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我国目前早教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早期教育行业的主要矛盾。从标准化角度入手,发挥标准对早期教育服务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建设和完善早期教育服务标准体系,重视标准的研制、推广、实施和监督,是提升早期教育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促进早教托育行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相信早期教育服务与标准化的协同发展,会切实推进我国早期教育行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满足社会需求,增强广大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丁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以早期教育专业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3(03):32-35.
[2]曹桂莲.早期教育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设置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12):103-107.
[3]翁治清,梅晋华.我国早期教育教师专业胜任力的探讨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23-24.
[4]曹桂莲.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初探[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4):117-122.
[5]熊伟.“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与”早期教育”等基本概念内涵界定及应用——“全国高校学前教师微信群”2017新年网络主题研讨会笔谈综述[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1):142-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