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困境及解决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0期   作者:毛玉芳
[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新课改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毛玉芳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第二完全中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新课改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正确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是现代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然而,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起步较晚,其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仍处于不成熟阶段,特别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解决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困境;解决对策
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困境
1.1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
        长期以来,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非高考学科,根本得不到重视。虽然作为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但地位十分尴尬。大家对新课程改革报有很大的期望,但是目前,只有浙江省采用的是“7选3”模式,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学科作为技术学科纳入高考,其他省市则采用的是“6选3”模式。笔者所在的辽宁省,信息技术学科在课改前作为学业水平考试省统考科目,课改后降格为市统考科目,地位有所下降。
1.2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结构落后
        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开始成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20年来,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几经变化,但依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且更新缓慢。新课程标准重新定义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结构,对课程内容做出了重大的改变,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在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有所体现,案例增加,但相对难度提高,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新的挑战,希望在更新上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
1.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难以实现
        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要一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当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有教师会布置课后作业,过程性评价往往成为空谈,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几乎只有总结性评价,甚至很多学校连期末考试都不组织,只有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
2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
2.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因为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所以学校一定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比如,学校领导在招聘信息技术教师的时候一定要聘用那些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或者是上学时期本来就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以便这些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同时,学校还应该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课程,以此来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教师之间也要定期展开交流会议,以便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2.2丰富教学形式
        在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可以进行分组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当小老师,上台进行讲解、演示;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

以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注意丰富教学内容,对于一些科技前沿知识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3让课堂评价更富有科学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不能仅限于理论成绩,还得看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师要注重进一步丰富教学评价手段,保证评价的层次化、综合化,同时加强对教学评价的监督,真正促进评价的科学化。
2.3适应数字化环境,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学习和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在数字化环境下,时空界限被打破,学习和创新有了新的特点。能够利用数字化环境的优势,学会运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和工具进行学习和创新,是这个时代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比如在“几何画板”的应用中,学生首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在众多工具中选择几何画板软件,再学习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工具以及相关资源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交流解决或向老师提出。任务完成后通过几何画板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资源分享。最后学生还可以对这个软件进行拓展。
2.4设问题情境,发展信息意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信息价值判断综合能力,在生活中能结合实际需要,自觉、主动、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在获取、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要保持对信息来源的敏感度,在分析数据承载的信息时,可以对信息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影响,作出准确的预判和分析。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经验,设计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确定恰当的信息获取策略,形成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和习惯。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信息主体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
2.5以“核心素养“为主要标准,科学评价学生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标准,来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而传统的“三维目标”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应该利用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研究项目式教学,全面采集各种学习数据。注重情境中的评价和整体性评价,用案例分析报告或研究性论文与纸笔测试、上机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束语:
        综上,我国已是信息化时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定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这一课程,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一定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学校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政府方面要加强对学校计算机教学设备的投资,以便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刁羽,王欣力.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电脑迷,2018,000(007):109.
[2]戴琳芸.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8(7):83-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