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0期   作者:周赛先
[导读]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不易服从管教。因此,教师要从日常教学的小事入手,逐渐让其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提升道德品质。
        周赛先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陵中学  412500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不易服从管教。因此,教师要从日常教学的小事入手,逐渐让其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提升道德品质。本文主要分析“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
引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升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根据调查发现,传统初中道德和法治教材的内容太多,存在了很多的难点以及重点,所以很多教师为了节省上课时间,从而省略了部分内容,特别是德育知识方面的内容,导致学生认为德育知识不重要。本文认为,首先教师在备课的阶段就应该对于政治教材进行全面的解读,针对于考试内容以及德育知识进行良好的判断,从而保证学生的政治成绩提高。其次就是政治教材存在大量老旧的知识,很多都脱离了目前的社会认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实际的社会背景进行授课,从而能够调动学生的政治学习积极性,再者就是由于政治知识太过于文本化,从而就导致学生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并不能够真正的理解政治知识,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知识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初中教师需要定期开展实践活动,需要引导学生从实践当中理解的与知识,例如定期带学生进行社区活动,打扫卫生等等,通过实践行动来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解资源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带学生从快递的角度去观察,看到快递人员的辛苦劳作,进而懂得体谅快递员送货慢的现象。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设置相对应的问题。还是以市场资源配置作为例子,教师在实践活动后提问,如何正确的认识快递行业?快递员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又应当怎样对待快递员?部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之后清楚的认知到快递员的辛苦,每次收到快递员送的快递的时候,都会表示感谢,通过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以及学习,能够让学生对于德育知识有着全面的理解,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二、“立德树人”与“道德和法治”课程标准的概念明晰
(一)“立德树人”概念的界定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一大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不仅语境幽静,而且寓意深远。“立德树人”的“立德”,就是要保证德育为先,要求教育者从正面疏导和感召人;“树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教育者运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培养和发展人。只有在扎实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过程中理解“立德树人”,我们才能真正解释和认识它。“立德树人”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实践的成果。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概念界定
        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规定了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对初中生进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基本原则是正确价值观引导与学生积极思考相结合。课程设计思路指出,课程内容均要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课程目标指出,教学要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这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了基础。
(三)明确“立德树人”理念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二者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略有不同,它不仅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载体,还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供了路径。在社会主义道德方面,二者均重视对“德”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又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二者不谋而合。在公民道德方面,二者均致力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培育什么人、怎样培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要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就必须加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能偏废任何一个。因此,在学科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教师要把握好“立德树人”理念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方法的探索
(一)培养核心素养,需有正确的教学观念
        “核心素养”使“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教育发展变革的需要。我们的课堂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体现对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关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学科教学中。正确的教学理念是解决传统教学中所存有问题的根本,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我们的课堂设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善于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探究”的教学模式构建师生关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是心灵与心灵的相遇。体验式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理论与情感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探究,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的真正情感,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内化为自我道德要求。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
        学生在学习中所需要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学生需要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独立的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思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认清自己以及学生角色之间的差异,能够将课堂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这一教学中则需要做一名引导者。教师结合创设的情境,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程内容讲解。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究和感悟,懂得所学习内容中的重点。教师应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交给学生,并且在其中对学生提出一些重点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独立地思考相关的问题,为学生排疑解难。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积极引导。比如,先让学生欣赏音乐、视频或者故事,然后带着问题进入教学的欣赏法和问题教学法;又如,采用读书法,先抛出本节的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结束语
        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由此看来,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国家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开展好“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和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小军.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70.
[2]沈捷.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名师在线,2018(36):54-55.
[3]顾菊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名师在线,2018,73(36):16-17.
[4]杨旖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涵育核心素养的路径探析[J].高考,2018(15).
[5]郑利德.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策略[J].好家长,2018(41):166-1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