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主、合作、探究”数学教学模式的异议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姚伟康
[导读] 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欣喜若狂,有些教师困惑,更有些教师苦不堪言
        姚伟康
        惠州市水口中心小学
        
        【摘要】: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欣喜若狂,有些教师困惑,更有些教师苦不堪言。例如:“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运用得心应手者欣喜若狂;“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运用捉襟见肘者苦不堪言。本文从课堂实践教学中的体会进行反思,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数学教学;异议
        现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原有的教学模式已难于适应当今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举国之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旧的教学理念逐渐淘汰。那么,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们在忙些什么呢?全国许许多多的教师都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一些优秀的教学法,令人欣喜,让人振奋。但是,在教学中,有些教师的“创新”与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形似神异,徒有形式,而没有实效。
        一、自主——只是一种表面形式的自主。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只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了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讨论,这是比传统课堂教学进步的地方。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而已。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解决预先准备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也会索然无味。实际上,学生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普遍性,与例题的重点和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教师作适当调整梳理,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入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对话中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 “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教师讲解例题后,一切让学生自由发挥,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做练习,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由。
        案例1:在《比例尺》教学时,有一位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花了接近20分钟的时间得出求比例尺的公式;教师再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比例尺”分类花了9分钟;教师分析“比例尺”特点花了6分钟;课堂总结用了2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只有3分钟时间而已。
        案例2:在《包装的学问》教学时,有位教师用了接近10分钟的时间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又用了1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包装的学问》的解题方法,再用了10分钟的时间让小部分学生进行“交流、汇报”,还用了3分钟时间去点评,用最后1分钟时间去总结;学生的练习时间为0分钟。
        小学一节课共有40分钟,如此分配一节课的时间,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的行为。因此,要使课堂教学高效化,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合作——只是一种无法体现实效性的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教学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条件。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
        案例3:在《分数除法(三)》教学时,一位教师上课后,马上让学生合作学习例题,要求学生按照题意:画图、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学生合作学习了10多分钟后,只有个别优等生能完成教师的要求,大部分学生无所适从。
        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没有充分掌握解题方法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例题的理解还不深人,认识也不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极其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秀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三、探究—— 是一种随机性的探究。
        数学的探究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探究,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教师不仅要明确学生学习例题、应用练习质疑的重要意义,且对学生的学习例题、应用练习质疑进行梳理,还要根据例题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例题价值也会有效体现。
        案例4:在《相遇问题》教学时,有位教师在复习旧知后,让学生探究 “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及特点。学生们的“思维”不停地自我“碰撞”,忙得不亦乐乎;10分钟过后,95%以上的学生还没弄明白何为“相遇”,根本无法总结出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更加无法分析出“相遇问题”的特点。
        学生各自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时,必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因为自己没有探究的基础,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成果就不能辩证地分析,更谈不上发表个性化意见了。适时抓住学生学习例题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例题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四、实施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种误区。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防止以下几种倾向:
        一是惟探究式学习,排斥接受性学习。整堂课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既没有实效,也没有必要。
        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有的教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例题,却是脚踩西瓜皮,“探”到哪里算哪里,最终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连方向也模糊了,这样的探究对于例题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何益处?
        三是只重知识,忽视实践。学生学习例题后,若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巩固练习,方法很快会遗忘,又怎么来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探究性学习要花更多的教学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有些教师就将探究活动由“课内为主”改为“课外为主”,进行“双轨运行”。这种做法初衷很好,结果却常常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效果也不明显,实效性低。
        总之,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不能只片面追求形式,做无用功,而没有实效性的教学;应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数学新课程标准。
        五、实施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1、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自学的时间,有足够思考问题的空间,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教学,只有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学例题,有足够的空间思考问题,有较多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即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与教师的“主导”教学有机结合。
        2、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性,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悉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要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
        四是合作目的是“双赢”,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总之,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
        3、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为认知,掌握学习方法。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解决例题实际应用上的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例题的实际应用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
2、薛金星·小学教材全解·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
3、钟启泉 、 谈松华 、 朱小蔓·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